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资本市场那些事儿)
![]()
一、信号在发射,消失的大额存单
近期,银行存款市场的一系列变化,正悄然揭示着金融体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在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的手机APP中,5年期大额存单已全面下架。无独有偶,近一个月内,十数家中小银行陆续加入下调存款利率的行列。更具标志性的是,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与昆都仑蒙银村镇银行近期发布公告,成为业内首批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商业银行。这场存款市场的“降息潮”与产品调整,本质是银行应对息差压力的被动选择,银行不愿再吸收成本更高的长期负债。而这一变化的背后,正酝酿着债券市场的关键转折。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配置力量,本文我们从价和量两个角度来看一下银行的配置考量。
二、价的需求:银行净息差压力凸显,政策宽松诉求迫切
近年来,在低利率环境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压降的双重作用下,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截至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以下,已经逼近许多中小银行的盈亏平衡线。存款端成本刚性与贷款端利率下行形成挤压,使得银行盈利空间持续收缩,经营压力显著加大。
![]()
对于银行体系而言,净息差的稳定是维持信贷投放能力与经营可持续性的关键。在实体融资需求尚未完全回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信贷扩张难以改善盈利状况,反而可能因信用风险上升进一步侵蚀利润。这一现实困境使得政策利率下行成为缓解银行压力的必然选择,既能够直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又能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改善资产端收益结构。从政策逻辑来看,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双重目标,决定了宽松基调将持续。
政策利率下行对债券市场的利好路径清晰可见。短期来看,政策利率下调将直接带动短端利率下行,进而拉平期限利差,推动长端利率跟随回落;中长期来看,利率中枢的下移将提升债券资产的估值吸引力,为市场形成持续的做多逻辑。历史数据显示,每一轮政策利率下行周期中,国债收益率均会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下行,而当前市场正处于这一周期的酝酿阶段。
三、量的潜力:配置缺口持续累积,银行配债潜力待释放
从总量维度来看,银行等配置型机构的欠配压力正不断累积,存贷缺口的扩大与资产荒的隐现,为后续债券配置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025年以来,随着居民存款搬家现象的加速,居民储蓄向中小银行迁移的趋势明显,总量上呈现出“负债强、资产弱”的鲜明特征。10月中小银行存款增速高达9.33%,而同期贷款增速则低至5.60%,存贷增速差持续扩大至3.74%的历史高位。
![]()
存款的快速增长与贷款投放的相对乏力,使得银行体系形成了显著的存贷缺口。从银行间隔夜市场利率可以窥见,25年下半年以来有很大时间比例DR001低于7天期逆回购利率,但其成交量仍保持高位。历史上,通常DR001长期低于政策利率时,长端资产收益率通常会顺畅下行,银行可通过配置贷款或长期债券等资产获得合理收益,资产配置仍有调整空间。
![]()
但从当前的银行资产配置来看,首先,其主要资产构成贷款业务上“有钱难贷”压力不减,这也是我们看到其存贷差不断扩大的部分原因。其次,对于债券配置而言,“短端利率低、长端利率下不去”的传导瓶颈叠加上流动性等风险指标约束,让银行在债券资产配置上也捉襟见肘。因此综合来看,银行既无法在短端找到高收益资产,也难以通过拉长期限获取合理回报,只能将超额资金通过银行间市场融出,换取安全但极低的隔夜回报。
再回头过来看此前银行资产配置的阻点,长期资产的比价弱势指向“长端利率下不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价的需求”一节中得到回应,银行净息差压力和定调宽松的政策目标将共同牵引利率下行的方向。流动性等风险指标则更多是阶段性特征,随着季末、年末考核节点过去,指标压力将逐步缓和。
至此两个阻点疏通后,先解决了有资产可配的问题,再来看配置空间。本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偏前,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债的主要持有者(约占地方政府债券持有份额的73%),前期集中发行占用了大量银行配置资金,而随着发行节奏放缓,银行可支配资金也将回流,资产配置空间进一步被打开。
![]()
![]()
在配置空间打开后,最后是可能的配置方向。对于银行而言大方向上无非就是贷款和债券。大型银行中贷款加债券投资合计占资金运用端的近9成,中小型银行配比较低,但也有将近6成的配置。近月的贷款数据进一步回落,一方面是受到了反内卷政策供给端收缩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刺激性政策对实体的传导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要看到贷款数据的回暖非一日之功。那么若信贷需求复苏不及预期,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债券配置力度,填补资产缺口;即便信贷需求回暖,债券作为稳健资产,仍将是银行资产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量价共振,配置空间逐步打开
综合来看,债券市场正处于政策支撑与配置需求双重利好的酝酿期。在经济弱复苏与政策宽松的大背景下,债券资产的配置价值将持续凸显。政策利率下行将为市场提供估值锚,而银行配置空间的打开将形成实质性的资金推力,两者形成的共振效应,将推动债券市场利率进入更为顺畅的下行通道。银行配置力量的崛起,不仅将推动利率下行,更将提升债券市场的稳定性,为整个资本市场注入“压舱石”般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