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废水治理最忌讳 “一刀切”!不同制药类型、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在污染物成分、毒性强度、处理难度上差异巨大,选对适配方案能省百万成本,选错则可能面临整改停产。今天就来拆解化学合成、中药、生物三类制药废水的核心差异和针对性处理思路。
先看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堪称制药行业的 “污染王”。这类废水来自抗生素、化学原料药等生产过程,COD 浓度普遍在 20000-100000mg/L,最高能突破 15 万 mg/L,相当于 1 吨废水的污染负荷抵得上 500 吨城市污水。更棘手的是,废水中含有苯环、杂环、卤代烃等难降解有机物,B/C 比仅 0.1-0.25,微生物根本 “吃不动”,再加上 5%-15% 的高盐分,常规生化系统直接 “罢工”。某抗生素企业就踩过坑:初期为节省成本采用 “厌氧 + 好氧” 常规工艺,结果运行 3 个月后污泥全部失活,出水 COD 超标 10 倍,不仅被环保部门处罚 80 万,整改重建又投入 200 万,前后损失近 300 万。
![]()
针对这类废水,必须遵循 “先破毒脱盐,再生化降解” 的原则。预处理阶段要用高级氧化技术打破难降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比如芬顿氧化、电催化氧化,将 B/C 比从 0.15 提升至 0.35 以上,让微生物能 “消化”;高盐问题则通过 MVR 蒸发脱盐,将含盐量降到 3% 以下,避免抑制菌群活性。某化学合成药企采用 “电催化氧化 + MVR 脱盐 + UASB+MBR” 工艺,处理后 COD 从 8 万 mg/L 降至 80mg/L 以下,吨水运行成本 18 元,虽高于其他类型废水,但避免了反复整改的损失。
再看中药类制药废水,核心特点是 “有机物 + 悬浮物双高”。这类废水来自药材清洗、提取、浓缩等工序,COD 浓度在 2000-15000mg/L 之间,水里漂浮着大量药渣、植物纤维,SS(悬浮物)浓度最高能达到 2000mg/L,就像一碗 “浑浊的药汤”。但好在它的可生化性不错,B/C 比在 0.35-0.5 之间,没有强毒性物质,处理难度相对较低。某中药饮片厂初期没重视预处理,直接将含药渣的废水通入生化池,导致管道堵塞、曝气器损坏,维修成本花了 15 万,还停产 3 天。
这类废水的处理关键是 “先除杂,再生化”。预处理用 “格栅 + 气浮 + 沉淀池” 组合,格栅拦截大颗粒药渣,气浮分离细小悬浮物和胶体,能去掉 80% 以上的 SS,避免后续设备堵塞。后续采用简单的 “水解酸化 + 生物接触氧化” 工艺即可,无需复杂设备。某日处理 200 方的中药厂,采用这套工艺总投资仅 120 万,吨水运行成本 8-10 元,出水 COD 稳定在 60mg/L 以下,3 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药废水含鞣质、色素,深度处理可加臭氧氧化 + 活性炭吸附,去除色度和残留有机物。
![]()
最后是生物类制药废水,这类废水最特殊,来自疫苗、胰岛素、生物酶等生产过程,COD 浓度在 5000-30000mg/L 之间,含菌体蛋白、残留抗生素、培养基成分等,可生化性中等(B/C 比 0.25-0.4),但存在两个核心问题:氮磷比例失衡和生物毒性。某疫苗厂曾因忽视营养调节,生化系统 COD 去除率从 70% 骤降至 50%,出水氨氮超标,后来检测发现废水 C:N:P=100:2:0.5,严重缺乏磷元素,投加磷酸二氢钾调整比例至 100:10:1 后,COD 去除率立马回升到 85%。
处理这类废水的核心是 “先调营养,再解毒”。首先通过投加氮盐、磷盐调整 C:N:P 比例,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其次针对残留抗生素的毒性,预处理用微电解法破坏毒性基团,生化系统投加专用降解菌种,比如针对青霉素类废水的青霉素酶产生菌,能针对性分解抗生素。某生物制药厂采用 “调节营养 + 微电解 + UASB+MBR” 工艺,处理后 COD 从 2 万 mg/L 降至 70mg/L 以下,吨水成本 12-15 元,既保证了达标,又避免了毒性对系统的冲击。
![]()
总结下来,三类废水的处理原则清晰明了:化学合成废水 “先破毒脱盐”,中药废水 “先除杂”,生物废水 “先调营养”。企业在选择方案前,一定要先做水质检测和小试,根据自身废水特性匹配工艺,避免盲目跟风导致成本浪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