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林女士怎么也没想到,抵押房产凑的170万“投资款”,会在四年后变成一张废纸。2020年,朋友小芳拍着胸脯保证:“这是保本生意,本金第一个保证,一年半就能回本,两年后每月分红两三万!”
冲着这份“稳赚不赔”的承诺,林女士分多次把钱转给了小芳,其中130万还是房屋抵押贷款的血汗钱。可直到2024年物流公司破产,她一分收益没见着,本金也没了踪影,只拿到3500元“补偿款”。
更让她窝火的是,小芳翻脸不认账:“这是投资,风险得你自己担!”无奈之下,林女士只能把昔日好友告上法庭。
![]()
法官一句话点破关键:这根本不是投资!
法庭上,小芳坚称是“投资款”,但法院的判决却给她泼了冷水——170万是借贷,必须连本带息还! 二审法院更是直接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承办法官的解释一针见血:投资和借贷的核心区别,就看“是否保本、是否共担风险”。这俩关键点,小芳的行为全踩了雷:
反复保本承诺:微信记录里明明白白写着“本金第一个保证”,彻底打破了投资“共担风险”的本质;
无任何经营参与:林女士既没签投资协议,也没管过物流公司的事,更没和股东约定过风险怎么分;
资金流向明确:170万直接转给小芳,而非物流公司,催讨时对方也从没提过“投资风险”。
就像湖南祁东县那起案子,公司收了“投资款”却承诺固定“租金”,最后也被认定为借贷,得还本付息。法官说得直白:“只要喊保本,十有八九是借贷,不是真投资。”
![]()
别再被“高收益”坑了!这3条底线必须守
林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山东就有公司打着“保本高息”旗号,靠熟人拉投资,最终1.5亿资金崩盘,老板被判9年。想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这3条法律常识一定要记牢:
1.凡是“保本保收益”,先按“借贷”算
如果对方拍着胸脯说“稳赚不赔”“本金无忧”,哪怕名字叫“投资”,法律上更可能算借贷。这时候别签模糊的“投资协议”,得要规范的借款合同,写清还款时间、利息标准。
2.投资必然有风险,超过6%要警惕
没有零风险的投资!收益率超过6%就得打问号,要是像小芳说的“一年半回本”,年化收益都快70%了,根本不符合常理。记住:真投资赚多赚少看经营,亏了也得自己担。
3.证据链一定要全,聊天记录别乱删
不管是投资还是借钱,书面协议必须有,转账时要备注用途(比如“借款”“投资款”)。微信聊天、转账记录、语音通话都得保存好,这些都是打官司的关键证据。林女士能胜诉,靠的就是微信里的保本承诺和转账记录。
![]()
最后提醒:熟人介绍更要留个心眼
林女士的悲剧,始于对朋友的信任;山东那起非法集资案,也全是靠“理财师”拉熟人入坑。千万别觉得“熟人不会骗我”,涉及钱的事,先讲规矩再谈感情。
要是已经踩了坑,比如钱拿不回来、对方翻脸不认账,别犹豫,拿着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赶紧找法院,法律会帮你分清是投资还是借贷,护好你的血汗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