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一句“我们不会共同主办”,把本来就僵着的COP31主办权争夺又往前推了一把。联合国气候大会本应是各国抱着地球取暖的场合,这一次却成了两国在联合国程序框架内拉扯的舞台,各自坚持、毫不退让,像一场从会议厅外蔓延到外交渠道里的旷日之争。
![]()
澳大利亚和土耳其都已正式递交申请,彼此都不愿松手。土耳其先放出提议:不如共同主办,让两国共享荣光,顺便也给国际气候治理做个表率。16日土方外交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这项提议时,还带着一点“破局者”的意味。但等到17日,阿尔巴尼斯直接给了一个清晰到不能再清晰的回答——不可行,不考虑,不讨论。
没有绕圈,没有外交式试探,直接划掉。澳大利亚的坚持源头很明确:它想和太平洋岛国共同主办。这些岛国正是气候变化前线的真实样子,海平面上升、风暴频袭、国土消失,任何气候会议上喊的口号在它们那里都变成具体的生活场景。澳大利亚希望借COP31强调这一点,顺便强化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感。而和土耳其合办,显然无法承载这种定位。
土耳其的目标则完全不同。它想借主办权强调“合作”“包容”“资金”“净零进展”,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议程,也带着突显自身角色的意味。两种方向毫不重叠,连叙事都站不到同一条线上,谈共同主办,自然很难谈出结果。
![]()
消息人士说双方在“主办方在联合国程序框架内如何发挥作用”上看法也不一致,听起来技术性十足,背后其实是主导权的问题。谁站在台前,谁安排议程,谁主导谈判节奏,都是影响力的投射。气候大会从来不是单纯的环保会议,它是坐标,是场景,是各国展示“谁在引领气候议程”的机会。澳大利亚不愿被稀释,土耳其也不愿退让,于是僵局不断延长。
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负责人西蒙·斯蒂尔曾经催促:“需要非常迅速地作出决定。”时间不断往后推,决定还是没有着落。大会要准备,国家要协调,但眼下更像是一场谁都不想先松开的外交拉力赛。两国都在坚持自己的叙述,似乎只差没把“主办权就是国家地位象征”的话写进公报里。
主办气候大会往往被视为承担责任与展示能力的重要象征,澳大利亚和土耳其都清楚这一点。澳大利亚想把舞台留给太平洋岛国,既突出危机,也展示它的地区领导作用;土耳其则希望借大会把自身的减排努力、区域影响力和“桥梁”角色推向更大舞台。两个愿景没有对错,却难以融合。
![]()
气候的议题本该迫在眉睫——极端天气频发、碳排放仍高、资金缺口巨大,每一年拖延都让距目标更远。但眼下的COP31主办权争执,却像另一面镜子:面对共同的全球议题,各国又往往从自己的地缘、利益和布局思考如何站位,哪怕只是一个“主办地”的选择,也能映照出政策意图与国际方向。
阿尔巴尼斯的“我们不会共同主办”并不是一时情绪,而是彻底划定位置的宣示。土耳其的坚持也有其战略逻辑。在联合国持续催促的倒计时里,这场拉力赛还看不到结束的手势。
大会筹备继续推进,地球的温度没有暂停,各国的气候承诺都需要在下一个舞台上继续检验。但在主办国的敲定上,澳大利亚和土耳其还在僵持。气候议程的紧迫和外交流程的迟滞,在这一刻并排出现,让人不得不期待:当舞台最终搭起时,主角已经准备好对得起这个时代的气候问题,不只是争夺谁站在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