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udine:关于“气”和“味”,能讲一些常用的法则吗?
李辛:我想引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内容,这是讨论“气”和“味”的第一部著作。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即如果形气不足,可以用“性温”而以“气”为用的药物,以温养本气。这是用阳的力量,一般是用小剂量,约5-15克,煎煮时间不需要太长。比如:补中益气汤,里面有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都是甘温或甘平之物,这就是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如果下焦精不足,需要用以“味”为主,有“补益”力量的药物。植物类有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五味子、山萸肉等,动物类有鹿茸、阿胶、龟板、乌鸡、羊肉等。一般来说,这类药物的质量较厚重,多为根类、动物类或种子类,常常色较深或色黑。相对来说,“取其气”则用量轻,煎煮时间短,“取其味”则用量较大,煎煮时间较长。
药性的寒热,需要根据病人的寒热状态相应调整。按古法“十剂”之说,此亦“补可去弱”之法。
“阳化气,阴成形。”
药势之“气”属阳,偏于动态,能够化生、推动、促进人体之气的运行;药势之“味”属阴,能够帮助形体的保持、生成、聚阖。
“阳为气,阴为味。”即药物的“气”属阳,“味”属阴。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即“味”有助于滋养、化生有形之肉体;形体的健康充实有助于气的生成;气机的正常运转有助于精的持盈;精的充盈,又能助化生气。这里讲的是人体之精、气、形的互化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