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易道技术分享
最近,Fraunhofer IWU(弗劳恩霍夫机床与成形技术研究所)和设备制造商CR3D联手推出了WEAM技术,即将在Formnext展示。
他不再依赖那些特种导电材料,而是直接将标准工业电线集成到3D打印部件中。
AM易道认为,这个技术非常值得关注:
它代表着增材制造正在从"会造型"(控形)进化到"能赋性"(控性),再跃升到"造系统"(集成化)
是3D打印又一次技术和应用升维。
什么是WEAM?
WEAM,全称Wire Encaps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本质上是一种用标准金属线材替代导电浆料,在增材制造过程中直接布线并包覆的工艺路线。
传统的功能化3D打印件大概有几种做法:
要么先打结构,再用喷墨、气溶胶喷射之类的方法喷银浆/铜浆形成线路;
要么先做电子,再用包覆成型或者灌封把它们封在塑料结构里。
再高级一点是LDS/MID(激光直接成形电路),先注塑出3D结构,再用激光激活表面,然后电镀出铜线路。
![]()
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导电部分通常是薄层,经由化学或物理沉积形成,厚度有限,载流能力和机械健壮性都不算强,且对工艺和材料体系的约束非常大。
![]()
WEAM的路线是反过来的:
直接用均匀合金丝,也就是平时我们常用的线材。
先在增材过程中把线嵌进去,再用同类高分子把它们完全封装。
![]()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
把传统线束工程师在2D/3D空间里布线的工作,搬到一只可以旋转的打印喷头上,和FFF/FDM打印头绑在一起,一边打印塑料,一边缝进铜线或其它合金线。
![]()
这次FraunhoferIWU带到Formnext的,是一个已经接近量产形态的WEAM打印头,并且直接集成在CR3D的系统上。
![]()
WEAM的可玩空间在哪?
从Fraunhofer的描述来看,整个系统可调的自由度其实非常多:
首先是合金体系。
用铜只是最直观的选择,高导电、成熟、便宜。
但如果你想做应变/温度传感,可能会选电阻温度系数更适合的合金(比如常用在应变计里的铜、镍铬系),或者干脆用多材料并联/串联结构做冗余和多通道。
对于电磁感应和线圈,电阻、磁性、机械疲劳性能都是联动考虑的。
![]()
其次是导线直径。
相比导电油墨那种几微米厚的层,0.1–0.3mm甚至更粗的线材意味着完全不同级别的载流能力和散热能力,也就可以安全地承担功率级应用,比如加热、功率供电、甚至部分电机绕组。
这也直接改变了设计思路:
你不再把它当印刷线路,而是当结构化的线束/汇流排。
再往上,是走线布局。
传统PCB工程师关心的是阻抗匹配、电磁兼容和制造工艺约束。
到3D结构里之后,线的空间路径会同时影响应力分布、散热路径和整机装配顺序。
Fraunhofer特别提到,通过走线布局可以精确调控电学行为,本质上就是在3D空间里做立体PCB+线圈+屏蔽体的综合设计。
四个Demo值得重点关注
Fraunhofer这次带到Formnext的4个工业Demo,分别来自汽车电子、柔性电子、小型无人机几个方向。
表面上都是很合理的应用,但每一个背后其实都对应着现有供应链的一个痛点。
先看为Nissha做的雷达罩加热器。
我们都知道,在L2+/L3级自动驾驶架构下,车前后那几块雷达罩的可用时间就是系统可靠性的一个硬指标。
结冰、积雪、泥沙都会直接把毫米波雷达致盲,所以车厂这几年一直在给雷达罩堆各种加热方案:
集成加热玻璃、胶贴加热膜、甚至在雷达前面再叠一个可加热的小帽檐。
而WEAM的路线,是直接在一层薄膜上打印加热线,然后再进行成型和背注塑。
![]()
加热线和基材之间本质上是一体化熔融包覆关系,而不是靠胶水黏上去的独立层,抗剥离性和耐冷热冲击表现天然更好。
此外,因为加热线的三维布局可以精确控制,你可以根据雷达波束分布、易结冰位置、甚至气流路径做场景化的加热设计,而不是贴一块均匀电阻膜了事。
第二个Demo是在0.1mmTPU薄膜上打印的柔性/可拉伸电路。
0.1mmTPU自身就是一个非常薄的弹性基材,和传统FPC用的PI(聚酰亚胺)完全不是一个力学档次。
![]()
PI更适合反复弯折但不太拉伸的场景,TPU则更适合希望这块电路在拉伸、扭曲甚至表面形变较大的可穿戴设备、软体机器人、车内饰复杂皮革件上跟着皮肤走的情况。
第三个Demo,是一副超轻量的4D打印纺织耳机,电功能同样通过 WEAM 直接集成在结构里。
![]()
项目的起点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们今天对耳机、乃至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外形的既定印象,其实是被注塑、CNC、传统PCB和线束工艺限制出来的。
如果你换一套完全不同的制造工具—比如纺织+FDM+WEAM+4D形变,能不能逼迫设计语言发生改变?
![]()
Fraunhofer团队在打印耳机外壳的时候,同步使用WEAM,在同一平面状态下直接铺设导线、加功能构件和电子元件。
导体被嵌入纺织+塑料复合体中,形成完整的电路拓扑,包括驱动单元、传感、可能的控制与电源路径等。
也就是说,耳机的线束+PCB在2D展开状态下就已经一次性做完。
最后一个Demo,是嵌有线圈和传感器的无人机机身:
也就是Fraunhofer所说的housing-as-PCB。
从电子架构角度看,无人机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小型系统:
电机驱动、IMU、GNSS/RTK、通信链路、电源管理、传感器网络、甚至天线和屏蔽结构,都挤在小小的机体里。
![]()
传统做法要么是多块PCB+线束+独立屏蔽壳,要么用多板叠层再配合复杂的线缆走线。
重量和装配复杂度在小机体上都是非常敏感的成本因子。
如果机身本身就是 PCB,那意味着几件事:
一是部分线束消失了,信号和电源可以通过机身内嵌的导线直接分发;
二是线圈可以直接成为结构的一部分,比如做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位置感应线圈,甚至部分电磁屏蔽网;
三是传感器可以非常贴近受力/受热关键区域,而不必被一块平面 PCB 的形状限制。
而且同时,因为它是增材过程的一部分,线圈和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保证设计时的精度,不用担心后装配带来的偏差。
![]()
谁会先吃螃蟹,谁会被迫转型?
这种housing-as-PCB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无人机。
从需求侧看,几个优先候选很明显。
一是高端汽车电子(雷达、摄像头模组、智能内饰),因为它们既有体积/重量压力,又被功能集成和成本逼着不停优化架构。
二是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那里对定制化和线束简化有极强诉求。
三是无人系统(无人机、AMR、AGV等),它们天然愿意为减重和简化装配买单。
从增材制造的内部视角来看,WEAM代表的是行业从几何自由度走向功能自由度的又一次跃迁。
![]()
过去十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力学性能、打印速度;
现在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顺带集成点别的东西的技术:
内嵌光纤的复材打印、直接打印电机绕组和冷却通道、现在又多了内嵌线束和电路。
这对整个行业有几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设计端会被迫升级。
单纯会建3D模型已经不够了,你需要懂材料、懂电、懂热,或者至少和这些领域的工程师真正协同。
服务商会进一步走向垂直化。
通用打印服务很难吃下这种工艺,因为它牵涉到客户系统级的设计和验证;
真正能做起来的一定是熟悉某个行业应用(比如汽车雷达、无人机、医疗器械)的垂直服务商。
如果本文的技术产业化,一个部件被打印出来时,它就已经是一个集成了机械结构、电气连接、传感功能的子系统。
当3D打印机开始能够可靠、低成本地集成标准电气、光学和传感元件时,它就从一个零件制造机转变成了系统制造机。
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够完全产业化,但我们确定这一天到来时,将打开一个更大的市场大门。
关注AM易道,读懂3D打印的变化之道。
A
MYD.C
N
您可以在网页上读到公测版AM易道了!早期注册用户和私信提交bug者会有隐藏福利!
招聘全职编辑:5年以上3D打印行业经验,不限专业方向。期待与有深度思考能力、文字能力和创作兴趣的小伙伴合作,共同打造优质内容。有意者请加yihanzhong详聊。
深度内容投稿:
欢迎向AM易道投稿,欢迎关于3D打印的深度原创内容,
有意者请加yihanzhong详聊。
企业合伙计划:
读者加群提示:添加amyidao加入读者交流群(备注加群),获取原始信源链接或不便发表内容,并与AM易道同频读者共同探讨3D打印的一切,AM易道建议读者星标公众号,第一时间收到AM易道更新。
郑重免责声明:AM易道图片视频来自于网络,仅作为辅助阅读之用途,无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行为,请权利人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本文图片版权归版权方所有,AM易道水印为自动添加,辅助阅读,不代表对该图片拥有版权,如需使用图片,请自行咨询版权相关方。AM易道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