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这两天,不少人都刷到了一个新闻,标题的主干主要是这样一句话: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查查新闻的来源,原来是前几天部门召开了一个“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在相关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因为出现了这句话,所以被各地媒体和自媒体单独拎出来,成为一个新闻的亮点。
我们知道,媒体对于会议的报道,常常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会议冗长的文字材料中,即便有一句话是新闻,也需要拎出来放在标题。又由于新闻标题有字数限制,所以常常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只为突出这样一句话新闻。即便文章内容对此新闻背景进行了详细交代,但是标题常常就是新闻本身,已经在认知中先入为主了。这也是人们常常诟病媒体“断章取义”的由来。但这是由媒体的特点决定的,无法消除这样的观感,因此也是媒体和社会常常格格不入的原因。
那么,媒体对于什么样的表达会认为是“新闻”呢?这高度依赖于专业经验和新闻的敏感性,但是基本上,那些在正式会议中较为少见的提法,往往会被认为具有新闻性。这也是为什么,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不约而同地都拎出了会议常规报道中“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这句话的原因。因此,在舆情管理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建议在新闻通稿中、通报中、情况介绍中,不要轻易出现专业词汇和罕见词汇的原因,因为它构成了新闻性,会引发另外的解读。
其实“返乡”这个词,由于多年来一直出现,已经失去了敏感性和新闻性。而“规模性返乡”,营造了现象级的群体动向,也因此具有了新闻性。但是最大的新闻亮点,在于“滞乡”一词。
这样的文字组合较为少见,而且“滞”常常用于较为负面的提法,如“滞留”等,意味着出现某种消极后果的可能性,会引发想象力。当这几个关键字句放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构成了极大的新闻性。难怪网络会单独将这句话拎出来作为新闻传播了。
其实这个会议本身是非常安全的。其中的“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从语言构成来看,具有官方语言风格,而且提法中规中矩,“规模性返贫”也缺乏敏感性,会议主题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进入报道之后,出现了“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这句话之后,新闻性反倒出现了。
我在梳理这个事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此事出现了“风险传播”现象,就是在传播中,出现了新闻流变的现象。比如下图:
![]()
最下面的圆圈中,是会议报道的标题,从文字看,也是官方的报道文字,导语部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出现了“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营造了真正的新闻。众多媒体和自媒体的标题文章,或许从中看到了新闻,然后进行了各种解读。
而中间的圆圈,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题,看起来有所变化,那就是把真正的新闻放在了标题上,但是凸显其媒体专业性的地方在于,在前面加了一句话“农业农村部会议”,这告诉人们,后面的这句话来自于部里的会议,而不是简单突兀地直接使用后面这句话,一来可以用来免责,二来也是证明新闻来源。但是无论如何,这句话也告诉人们,部门会议给出了这样一个提法,暗示了这个特殊新闻议题的出处。
而最上面的红圈,是某个自媒体的标题。可以看出,自媒体已经完全撇除了“会议”这个新闻来源,而是简单粗暴地使用“农业农村部:”打头,以鲜明的主谓结构,客观上制造了“农业农村部如此说,或者这么认为”如此具有倾向性的语义结构。这会对于普通的网民,形成标题冲击,有助于提高点击量。这也是为什么专业媒体往往在流量大战中,很难和自媒体竞争的原因之一,因为专业媒体需要顾及很多专业规范,也需要确保信源和提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此可能会牺牲信息的敏感因素,但是自媒体,由于缺乏新闻专业素养和机构纪律约束,在进行信息生产的时候,更倾向于“野性”呈现新闻要素,从而吸引更多的点击。
我们从上面这张图能够看出,会议报道、权威媒体和自媒体在面对同样新闻的时候,各自不同的做法,并且也能看出,这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其风险其实也是呈现出圈层放大的趋势。也就是从安全可控的会议报道,到硬新闻被单独拎出,再到自媒体的“野性呈现”,新闻性逐渐凸显,但是风险也逐步放大。
为什么这句话被各方信息生产者不约而同地都视为硬核新闻呢?在于这一句话糅合了经济、政治、城乡二元、就业失业、社会稳定、基层治理、群体风险等各种因素,因此具有极大的新闻性。
但是又为什么说,这是个风险议题?因为在此前,无论是社会还是网络,都从未出现过这个提法,是在这句话出现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在意识和认知中,首次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议题和话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社会已经出现了这个“规模性返乡滞乡”的问题。而其前因后果,难免会引发各种复杂解读。
我们知道,今天正处于一个风险社会,各种社会风险处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危机。正如一堆堆积在某个不知名小厂院子里的固废物,说不定内部正在发酵、升温,而后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达到临界点爆炸了,成为一场安全生产事故。但是如果在风险量变增大的过程中,有人处理了这个固废,意味着风险管理成功,危机就消失了。所以,最好的舆情管理就是关口前移,进行风险管理。
但是将风险变大,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单独对其进行标签化,将其从社会的某个角落单独拎出来,让其成为一个话题。更多的时候,将某个问题单独拎出来,是一件好事,会让社会认识到这种现象的风险,从而有助于防范风险、消除风险。
但是“规模性返乡滞乡”的提法,却不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隐性的、分散的社会现象,乃至是个概念,仅仅存在于意识中,而你一旦将其单独拎出来,赋予“滞乡”这样的崭新标签,会一举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人们注意到这个概念或者社会现象,反倒会加大它的存在感,强化其负面性,会在人们意识中成为一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人们会由此产生心理不安,从而提高了风险性。
这也是在社会治理中,不宜轻易给与某个“不被祝福”的群体以标签的根本原因。你只要给他们贴上某个标签,就赋予了这个群体以生命,如同你对着某块石头吹了一口仙气。你批判性的标签,会强化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反倒推动了他们从人群中自我区隔、自我凸显出来。然后他们会利用社交软件来凸显存在感和影响力,然后会要求社会权利,乃至政治权力,一个政治群体就这样诞生了。一些高校喜欢经常以批判性的视角来提及“极端女权”,以为是警诫和防范,但是我却认为,这种做法本身极具风险。
再从很多历史上的流派、团体乃至名人标签看,往往来自于统治者或者反对者的负面标签,反倒让其一举成名,成为传播和影响力的载体。
我的看法是,由于“两稳一防”的提法和工作中,已经较为全面地包含了“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这种潜在的问题,只要正常重视和推进“两稳一防”工作,相关风险和隐患也就会大为消除,在会议中和宣传中,不宜再另外提出“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因为这形成了标签,无论是在网络传播还是在网民认知中,都将导致某种风险。
如果确实需要将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强调,最好的方法,不是由官方会议提出,而应该是由研究机构或者智库专家进行关注,并拿出研究报告。智库报告虽然也会引起传播,因为智库本身也具有媒体特点,但是由于具有学术色彩和研究性质,并非官方观点,这会在意识和认知中形成一个“缓冲区”和防火墙,有利于降低社会心理的不安感受。既引起了重视,但是又不至于引发大面积的风险感受。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具体参阅百度百科)
教育舆情
从司马南罗永浩到张雪峰:网络新迹象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