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港伯跨境养家记:月入1.3万扛起两地人生,背后藏着多少普通人的无奈?
今天刷到个新闻,看得我直咂舌。香港一位74岁的阿伯,每月赚着1.3万港币,硬是养着两头家——一头在香港,一头在广东江门。这事儿搁普通人身上,怕是连轴转都够呛,可人家愣是撑了十几年,还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
先算笔账。阿伯每月退休金6000多,政府发的“生果金”0多,加起来过万了。剩下那3000块,全靠他每天站街两小时卖点小零碎。香港那边,68岁的原配老婆带着42岁的女儿,每月要交1000多家用;江门这边,52岁的小老婆带着女儿,家用直接翻倍,光买房就砸了套房子。有人问他:“香港老婆知道这事不?”他眼皮都不抬:“骂啊,天天骂得我狗血淋头!”
这事儿听着荒唐,细琢磨却透着股心酸。香港那头,老房子逼仄得转不开身,女儿交的房租勉强够生活;江门那头,新买的房子空着大半间,小老婆带着孩子守着空房等家用。阿伯说:“香港是责任,江门是念想。”可这“责任”和“念想”,哪个不压得人喘不过气?
要说这事儿放在内地可能算新鲜,可在香港,跨境家庭早不是稀罕事。前些年新闻里不是曝过,有老头娶了内地老婆,转头把公屋转给小三住;还有七老八十的富商,给年轻老婆买房买车,结果被子女告上法庭。说到底,香港的高龄人口和跨境婚姻政策,催生了太多这种“两头跑”的荒诞现实。
最绝的是阿伯的心态。旁人问他累不累,他嘿嘿一笑:“哪能不累?但活到我这岁数,面子、里子早看开了。”这话听着洒脱,可细想全是扎心的现实。香港老人平均寿命85岁,退休金根本扛不住通胀。前阵子新闻说,香港街边卖牛杂的老伯,一天要做足18小时才够糊口。阿伯能两边兼顾,靠的何止是体力?
这事让我想起深圳养老院里那些香港老人。有人花2000块住单间,就为听句粤语;有人宁可啃老本,也不愿回香港排三年队等公屋。跨境养老背后,是两地的制度落差。香港的“广东院舍计划”虽能缓解床位压力,但医疗报销、探亲手续这些细节,愣是把简单的事儿复杂化。
![]()
阿伯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香港底层老人的生存困境。他们年轻时打拼攒下的房子、退休金,在高昂的物价和跨境生活的夹缝中,成了最脆弱的保障。有人骂他“渣男”,可换个角度想,若没有跨境婚姻的灰色地带,多少香港老人连个养老伴都找不到?
最后说句大实话:咱们看热闹的同时,更该想想——当老龄化撞上跨境流动,多少普通人的晚年,注定要活成这场“两头顾”的拉锯战?
(本文参考香港跨境养老现状、高龄劳工生存实录及跨境婚姻案例)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