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北沙河蜿蜒曲折的河道内,潺潺流水滋润着河床,在日光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在东峰路学府泵站的提升下,杨家堡污水处理厂清澈透亮的再生水,沿着17.9公里长的再生水管网一路向北,从北沙河奔涌而出,让这条河在冬日里告别断流——这也是太原河道首次喝上“再生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再生水,重新补充到城市内河,让污水处理的终点成为水循环利用的起点。“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能让河道水质达到一个‘近自然水’的状态,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市城市排水管理中心党委委员范海洋介绍。
包括北沙河在内,埋设在“九河”两侧及部分道路下方约140公里长的再生水管线,以及配套的再生水提升泵站,大大增强了太原再生水的输送和分配能力,确保再生水能够高效、稳定地输送到“九河”各个用水区域。“南沙河也已顺利通水。”范海洋介绍,“虎峪河、玉门河、九院沙河正在进行再生水管线的打压,预计12月底可实现生态补水,而且水源稳定可靠。”
为实现碧水清流,我市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完成河道清淤、堤岸修复、生态堤防建设的基础上,为保持良好的水质,我市辅以漂浮植物固定、沉水植物净化、水下生物滤床等生态手段,综合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河道水生态自然修复——进入北沙河的再生水,被泵站提升至大窑头村以东、马道坡街以南的百亩人工湿地,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玉门河则弃用传统混凝土护坡,采用填充石头的生态框,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河岸侵蚀,还能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
太原投资超过10亿元,实施了城南、汾东、晋阳3座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提升项目,让再生水成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核心水源。目前,相关建设项目均已进入通水调试阶段。城市西部的河道,将采用城南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行生态补水。年内,太原5条河道每天将获得超过10万吨再生水的注入,助力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任晓明、孙耀星)
记者手记
“循环水脉”织就太原美好未来
太原城,有着“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自然禀赋。然而,作为一座严重缺水城市,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汾河九条边山支流的水量不足以及季节性断流,让这座城市缺了不少水的韵味。
再生水回供北沙河、南沙河河道生态补水项目刚刚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让作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成为太原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变量和破题关键。
取水于黄河,最后还水于黄河,“循环水脉”不仅让水循环起来,更让河道的水多起来、动起来、清起来。可以说,太原找到了保护生态的同时还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的“金钥匙”。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老人晨练健身,孩童嬉戏逐乐,“九河”复流后所带来的人间烟火,终将成为太原最动人的“生态打卡地”。
来源:太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