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近日,北京一男子骑摩托车回家为母亲奔丧,情急之下驶上禁止摩托车通行的四环主路。执法交警将其拦下,得知特殊情况,立即上报,在得到指示后迅速放行,并表示,“您节哀!路上慢点儿,注意安全。”这段视频在网上传开后,网友纷纷为交警点赞:“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波执法太暖了”“谁家里没个急事?”
法不容情,但法外有情。在剧烈的悲痛与焦急驱使下,普通人难以保持十足的理智,以至于触碰规则的边界。对于此类特殊情况,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执法更不是机械地照搬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对处于危难情形的公民负有救助义务。根据行政法比例原则,当事人初次违法,且因紧急事由实施,未造成实际交通危害,适用灵活处置。这段视频显示,面对群众的紧急难题,交管部门快速响应,执法交警快速放行,全程没有生硬的执法,只有换位思考的体恤,既维护了交通秩序,又传递了人间温情。一场看似冲突的拦截,最终变成了暖心的护航,这不仅避免了矛盾,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执法中的人文关怀。
执法者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执法的力度与温度,关乎着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基于共情的柔性执法,会不会因为“破例”而形成“破窗效应”?从此次事件所体现的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温情互动,法律法规对于特殊情况、特殊个体的温情守护,以及互联网上形成的正面舆论反响来看,不但不会,反而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前不久某地由“一根牙线棒”生发的舆情热议,则从反面作出了提醒,机械僵硬、把弦绷到最紧的执法裁量,看似严格维护了法条的刚性权威,实则只会增加社会矛盾处理的摩擦系数,也有悖于法的终极善意。
执法者更遵循着为民便民的宗旨。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个案正义是感知法治的终极关切。而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突出执法的精度。此次事件中,交警的柔性执法,既是对人之常情的体恤,也是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对个体诉求的精准回应。被执法者的“泪崩”,以及千万网友的热情点赞,正是群众对于法律托举脆弱个体、精准解决“急难愁盼”的真情反馈,也是朴素公平正义观的有力彰显。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一句简单的“让他过去”,让我们看到交警制服之下的感性与温情;一次“暖心的护航”,更让我们看到执法者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
原标题:《文汇时评|“暖心护航”,诠释以人为本的执法温度》
栏目主编:杨逸淇
本文作者:文汇报 孙欣祺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