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将军的次子孙天平,已正式提交申请。他希望将父亲的遗骨迁回我国大陆安葬。孙家为此事已努力十年。这个申请标志着一个重要进展。
孙立人将军于1990年在台中去世。但他至今未获安葬。三十五年来,他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故居,处于“暂厝”状态。“暂厝”就是暂时停放的意思。
![]()
在中国传统中,人去世后必须入土安葬。这被称为“入土为安”。这代表着人生的终点,也是后辈的责任。三十五年未能下葬,对孙家后人来说是一个未完的责任。孙天平先生公开表达这份愿望,已有十年之久。
孙家后人希望父亲能“落叶归根”。孙立人的祖籍地在我国安徽省庐江县。从2015年左右开始,孙天平先生就开始为此事在两岸间沟通。他多次回到安徽故里探访,与当地部门接洽。这不是一时的想法,而是家族深思熟虑的决定。他们只希望完成一件最朴素的家族事务:尽孝道。
我国大陆方面,特别是安徽庐江的故乡,已做好准备。当地政府修缮了孙立人故居,并将其列为保护单位。他们还修建了一座孙立人纪念馆。故乡的态度很明确。据了解,孙家在安徽的祖坟还在。当地也为迁葬预留了土地。一切都在等待孙将军的归来。
这条“回家”的路本可以很简单,但过程却很漫长。在孙家人的计划中,安徽故里是首选,也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他们也曾考虑过另外两个地点。
第一个选项是广州。那里有新一军公墓。孙立人曾带领新一军。将他葬在此处,与部下同在,很有意义。但这个方案的现实阻碍很多。公墓年久失修,墓碑有所损坏。更麻烦的是,那片土地的产权问题很乱。如果要在那里安葬,必须先进行修复。评估显示,仅修复工程就可能需要三年时间。孙家人无法再等那么久。
第二个选项是南京。南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特殊地位。安葬在这里,历史定位很高。但正因为这种特殊性,审批流程非常复杂。任何在南京国家级纪念地的安葬事宜,都需要多层级的严格审批。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家族能推动的范围。对于只求父亲尽快安息的孙家后人来说,这条路不确定性太高。
排除了广州的“难”和南京的“慢”,回归安徽祖籍地,成为最现实的选择。这个方案最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它避开了广州的产权问题和南京的审批难题。安徽的祖坟尚在,土地也已备好。这是最直接,也是孙家最希望的方案。
尽管大陆已做好准备,安徽故乡也万事俱备,但迁葬一事仍有阻碍。关键的阻碍来自台湾方面。孙将军的遗骨如果要离开台湾,必须首先获得当地主管机构的批准。
目前,台湾的法务和民政部门正在评估孙天平先生的申请。问题在于,这个评估没有设下最后期限。这意味着孙家人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评估的难点在于一条规定。规定要求此事“不能有政治目的”。孙立人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海峡两岸都熟知的历史人物。因此,他的迁葬行动,难免会引来外界的各种解读。岛内有些人担心,迁葬一事会被大陆用作政治宣传,或是所谓的“统战”素材。这种担心让台湾主管单位在审批时非常谨慎,迟迟没有松口。
面对这种局面,孙家后人感到焦急。他们努力向外界说明,此事无关政治。孙天平一再强调,这纯粹是“家务事”。后辈只是想尽孝道。他们希望为先人寻找一个安息之所,让他获得应有的历史尊严。
为了证明这一点,也为了消除外界的疑虑,孙家做出了承诺。他们保证,未来的安葬仪式会一切从简。孙天平先生明确表示,希望下葬时“不插旗帜、不奏乐、不请政要”。他们只想安静地完成这件家族大事,不希望被任何外在因素干扰。
目前,我国国台办方面在收到孙天平的完整材料后,已作出回应。国台办表示将“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这表示大陆方面已经正式受理此事,并开始内部的协调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岸的官方机构之间,尚未就此事展开正式的对话。所有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孙天平先生这样的家属,通过非正式的民间渠道进行。
孙家人从黑发等到白发,已经过了十年。他们所求的,只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人伦情感得以实现。一个家族的孝行,一桩拖了三十五年的身后事,不应该再被其他因素束缚。
孙立人将军这次能“回家”吗?人们都在等待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