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在深圳机场“连滚带爬”事件,一度在网络形成热议。
最终,以郑智化在2025年11月初清空所有微博并退出该平台告一段落。
网络中有两种观点,可以说是截然对立并吵得一塌糊涂。
一种是骂郑智化的,说你这人就是没事找事,人家已经为你提供了服务,而且还很热情周到,你还要怎样?
还有一种是支持郑智化的,说一个60多岁的老人,身有残疾需要轮椅出行,因为机场设施缺乏人性化,导致他不能从从容容地行动,人家发个牢骚吐个槽,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又怎么了?
前段时间,就此事询问了一个残疾人朋友,想听听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这位朋友平时也如同郑智化一样,依赖于轮椅出行。
他没有做任何评论,只是讲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这位朋友生活在北方某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有一次,他坐着自己的电动轮椅出门办事,需要乘坐地铁。在乘坐地铁之前,他事先通过网络查询的结果是,他需要经过的两个地铁站都有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很完善。
但是,当他到了地铁站,一下子就傻眼了。的确如网上介绍的那样,地铁站有供轮椅通过的无障碍设施,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能使用,已经停止运行。无奈之下,他就寻找并询问地铁工作人员,为什么无障碍设施无法使用?
地铁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好,解释说设备发生了故障,目前还在检修,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修好。
然后,地铁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说,先生你别着急,我们多找几个人把您抬过去。然后通过对讲机,喊了好几个人过来帮忙。
结果确实如同郑智化一样,几个小伙子过来把他抬了过去。
这个残疾人朋友说,在那一刻,他的感觉是一种悲哀、屈辱和无助。
他说,你们正常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坐在轮椅上,被几个人喊着123的号子抬了起来,跨过台阶送进车厢。这种感觉就是“连滚带爬”、“匆匆忙忙”,这个时候心里面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他自己的感觉就是,在那一刻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没有了尊严,就像一个被正常人可怜的“小动物”。他想独立、自由地生活,但是做不到,因为在他的内心里,他真得不想向任何人求助。
从那以后,他出门就越来越少。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只能一个人孤独的待在家里,望着天花板发呆。
这个朋友还是生活在某个大城市,如果他生活在三、四线的中小城市,无障碍设施到底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
或许,这就是我们很少在大街上看见残疾人的原因。
无论在哪个城市,比如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合肥、武汉等等千万人口的城市,很多朋友或许都会发现,在大街上遇到残疾人的概率真的很低,偶尔遇到那么一两个,多数还都是装可怜要钱的骗子。
我们不妨问一个问题,中国的残疾人都去哪了?
都在家呆着吗?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全国持证残疾人总数约8500万,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其中肢体残疾者约247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1%,2010年数据)。
有行业报告指出,需要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比例约30%。若按8500万基数计算,理论潜在需求人群可达2550万人。请注意,这是市场预估比例,非官方统计。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4400多万。加上残疾人中45.45%(2022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算上孕妇、儿童、伤病者等,全社会近四成人口(约5-6亿)对无障碍出行存在需求。
![]()
(西安街头,图片来自网络)
南方周末曾在2019年7月28日发表文章《截瘫者文军之死》。
![]()
文章中提到,一位47岁的名叫文军的截瘫者,死于一次无障碍通道被占用导致的事故。
有观点认为,目前全国实际残疾人数或超2亿(含未持证者),但因出行困难,他们在公共空间中近乎“消失”。
其中,需要轮椅出行的残疾人在千万级别(仅肢体残疾者超2000万),理论潜在需求可能达数千万,但实际适配和能自由外出者寥寥无几。
大街上很少见到残疾人自如出行,是物理障碍、制度缺陷、社会认知和个体能力四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非残疾人群体数量少。
这个社会怎么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