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有咖喱饭的味道刚冒头,有人小声聊起,“印度人现在真的多了。”大家讨论着这个现象,都觉得有点新鲜。有个朋友还开玩笑说,中国快要被印度人“占领”了。其实,过了疫情后,各种各样的外国面孔出现在中国街头和地铁站,尤其是印度人,看起来真的比以前多了。
![]()
掰开数据看,变化确实挺大。2025年到9月底,中国驻印度使馆给印度人发了26.5万份签证,预测今年总数会冲40万。如果和2023年相比,增加了将近三倍。这数字,放在整个外国人来中国的大背景里,增幅也算挺显眼。我瞅了一眼2024年全年,所有外国人进出中国有6488.2万人次,比较上一年是涨了不少。其实疫情期间外来人口特别少,现在恢复了,数据也就“陡峭”起来了。
这波人流背后,政策就是推手之一。2025年以后,出了新“K字签证”,专门给青年科技人才开的。这种签证比原来的R字签证更加宽松,手续也变简单,入境次数和停留时间都比以前随意很多。这些签证要求也在不断细化,但方向明显,目的就是多吸引全球年轻的科技人才。对印度这种青壮劳动力特别多的国家来说,机会一下子多了,各种门槛降低,他们自然而然就冲过来了。
![]()
而且在印度,想学医实在太难了。2025那年,印度医学院招生考试有近230万人报名,全国只有11.8万个名额。落榜的人大多数只能选择出国读医。有人算过账,印度私立医学院学费几十万到上百万人民币。而中国读医学专业只需要17万到29万,算上生活费也就是印度的零头。这条件放哪里都是极具吸引力。印南部的安娜说,在中国五年花的钱,还不到印度一年学医的开销。家长怎么看都有点心动,毕竟省钱是真的香。
就业环境也在变,中国科技行业急速扩张,人工智能、基因科技、自动化领域都缺人。美国H-1B对印度科技人才一直是高门槛、低概率,费用也越来越高。中国这边新通道一开,加上市场空间大,自然成了新选择。对懂技术、有学历的年轻人来说,“来中国试试”变得很正常。
![]()
两国政策面也很有动作。2025年8月,中印外长见了一面,聊到要恢复航班,也讨论到签证方面可以更灵活。沟通顺畅了之后,两边人员流动也就活跃起来。开了更多航班之后,申请放开,再加新的签证政策,印度人来华的人数跳起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大家其实也会在网上问,现在印度人多,会不会让中国“本土年轻人”饭碗变少?中国大学每年有一千多万毕业生,这种担忧很正常。K字签证其实锁定的是科技人才,针对的是补充短板,并不是“抢工作”,而且管控很严。财经评论员叶檀提到,外籍工人都需要拿中国签证,人数好管控。引进科技人才,是补充中国技术力量,不是要取代什么岗位。说白了,科技人才是用来填空的,并不会让局面大变。
![]()
其实世界各国都在搞吸引人才政策。印度本身就是“输出型”,海外印度人有三千多万,每年出国人数好几百万人。中国以前没怎么考虑这些,现在跟上了,步伐自然也快了不少。
当然,也有争议,像网上有人吐槽印度人吃手抓饭什么的,一些文化习惯让本地人有点不舒服。但换个角度,大城市本来就该多元,国际化才是硬实力。上海、深圳这些地方已经在拼全球科技高地,国外顶尖人才总归要进来。比起新加坡、东京,中国的国际都市感还有提升空间,这些开放动作其实是为了让城市更有竞争力。
![]()
有些人预判,未来印度人来中国留学的会越来越多。特别是签证和航班一旦彻底放开,人数还会继续上涨。这也带来监管上的动作,比如深圳已经在查一些专门给印度人办假身份材料的壳公司,加强规范。其实这方向是对的,保障人才流动健康发展。几十年前,中国学生要出国读书很难,李政道还自己发起交流项目,培养了将近一千人。现在中国科研环境进步明显,上海、深圳这些城市已经成了全球科技人才眼中的乐园,吸引力甚至超过了不少老牌发达城市。看到这种变化,还是觉得世界越来越流动了。
全球人口流动一直没停。比如美国硅谷,印度人搞科技已经是主力之一;新加坡也是多元文化的缩影,印度移民也是其中的一块。中国现在刚发展到这个阶段,既要把门开大,也得管得住,就是要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