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把沃尔沃卖给吉利,最后把自己卖给了华尔街。
![]()
”——这条纽约中介圈里的玩笑话,最近又被人翻出来,因为曼哈顿中城那套3200万美元的顶复刚被沈晖割肉出手,比两年前入手价低了500万。
![]()
买家是谁没人关心,大家只想知道:那个曾经把“蛇吞象”写进商学院教材的男人,怎么连房子都守不住?
答案其实藏在两个数字里:203亿负债,39亿资产。
换算一下,每卖一辆车,账上就多出近20万窟窿。
![]()
更离谱的是,这窟窿里还有不少是“空气车”——把车批给关联租赁公司,左手倒右手,里程表都不带转的。
补贴到账,财报好看,投资人鼓掌,员工发朋友圈喜提“销冠”。
这一套操作,隔壁P2P看了都直呼内行。
![]()
有人把锅甩给“重资产模式”,说自建工厂拖垮了现金流。
可温州那座 Industry 4.0 的灯塔工厂,如今成了吉利重启威马的样板间——同样一条产线,别人能玩出50亿增资,说明锅不在厂房,在人。
沈晖当年最爱讲“世界冠军”的故事,可真正的冠军车队,不会把发动机外包给十家供应商拼积木。
![]()
威马1200项专利,800项被比亚迪、长城按斤买走,才换回15亿——平均一项不到200万,连深圳一套学区房都买不起。
技术含金量几何,买家比卖家更清楚。
最惨的当然是车主。
![]()
车机突然黑屏,APP闪退,售后电话转接空号,一度以为车也跟着公司一起破产。
直到工信部出面,把威马塞进“国家队”售后池,由第三方接盘,10万老车主才松口气——能保养,能换电池,就是OTA升级别再想了,车机系统永远停在“2023怀旧版”。
有人自嘲:开威马等于开老爷车,越老越稀有,说不定哪天能直接进博物馆。
![]()
沈晖本人呢?
限制消费名单上挂着,却人在加州晒日光浴。
圈内传言,他正跟一家电动皮卡初创公司勾搭,想复制“先讲故事再讲价”的老路。
![]()
美国投资人也不傻,尽职调查第一件事就是查中国执行公开网——名字后面那串“限高”记录,比任何PPT都醒目。
于是沈晖只能先把豪宅折价变现,换成流动性,准备下一次“All in”。
只是这一次,没人再信“世界冠军”的剧本。
![]()
威马给行业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温州工厂,而是发改委那份新规:以后新造车,先交“风险准备金”,创始人想质押股权套现?
可以,但得先留足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车主售后基金。
简单说,想跑路,先把坑填上。
![]()
消息一出,几家还在PPT阶段的车企直接原地解散——毕竟,真掏钱比真造车难多了。
所以,当吉利宣布50亿复活威马时,没人再提“四小龙”的旧梦,业内更关心的是:这50亿里,有多少是冲着那几张生产资质,有多少是捡便宜买专利,又有多少是给温州政府一个体面。
至于沈晖,名字已经悄悄从公司官网撤下,像被橡皮擦掉的铅笔字,只剩一点凹痕。
![]()
下次再听到他的消息,大概率是某家美国初创公司宣布“前沃尔沃并购操盘手加盟”——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听众换了一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