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纪晓岚是乾隆朝的“清流才子”,却为何从来没敢和和珅掰手腕?影视剧里那些你追我赶、振臂高呼智斗和珅的桥段,大多是后人编的传奇,真正的历史画面,可没有那么多硝烟味儿。
纪晓岚和和珅,年纪相差二十六岁。一条是“貌寝短视、口吃不绝”的老儒;一条是肤白貌俊、慧眼识机的宠臣。乾隆皇帝宠爱和珅程度,比起赏识纪晓岚那是天壤之别。和珅一道“议罪银”:朝廷万两白银,谁犯法罚谁的,年年如数进贡,皇帝挥霍无忧。和珅靠这套理财绝活,把自己捧上册封五进爵、超越百万两的巅峰;纪晓岚呢?主持《四库全书》编纂,朝廷交给的活,一摞摞但都安分,归根结底,只是个有点嘴皮子和学问的词臣。
可即便如此,两人却也没翻脸。纪晓岚毕竟算是个过得去的讽谏官,朝上说话,文绉绉,拽拽词牌儿;和珅善察颜观色,恰到好处地回首一笑就把话题拦回乾隆最爱听的段子上。有人问纪晓岚:你看和珅贪得无厌,不忌讳当面揭短吗?纪晓岚摇头:我这口吃,一旦上气不接下气,砸了场子,皇上不是嫌我碍眼,就是让人把我请出京;漂漂亮亮的和珅,你去堵他舌头,可比堵我口吃更难。
事实上,纪晓岚入选《四库全书》编纂,可不是因为他满嘴“好诗好对联”,而是因为乾隆看到他那本《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奇闻趣事,既能让皇帝消遣,又能捞出暗面,顺便提醒朝臣别玩火。可这种“暗中”提示,归根结底也只是点到为止,绝非大声问罪。至于那点“形象问题”,诸如近视、口吃、嗜烟成性,他自己都承认:“大烟袋随身,不抽几个就浑身不自在”。皇帝虽宠才重用,却也只肯在后进科举、题辞碑额上下点儿功夫,再给个翰林学士,县志、典礼翻译之类的小活,关键时刻,还是要拍马屁的。
![]()
和珅呢?从一个提督衙门的小署吏,数年之间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他的玩法其实简单: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做到“每逢大考必指向朝纲,用罪银又能护住自己”的双保险。和珅的机警,连纪晓岚也要点头称道:“我没你这般手腕,怕真惹人嫉恨了。”两人是文臣和权臣的天然差异。用一句戏说:纪晓岚的剑,只能在诗句里舞;和珅的刀,却能在银两上开花。
而此时正是乾隆中期,宫外的京城茶楼、文人雅集,谁不谈论着和珅大发横财的传奇?有人编了段子:哪次和珅上奏,乾隆笑道:“银子多得像雪堆里捡来的。”和珅回礼一揖:“全靠陛下一声令下,臣才不至于看人下菜碟。”茶馆里笑翻。可背后,却没人疑心,这套相声背后,是两人从未正面交锋的默契契约——纪晓岚不戳破,和珅不踩线。
可别以为他们是真朋友。纪晓岚心里有杆称:他厌恶和珅那身子黑亮的油滑,可又不肯做那第一个撞上去的人。每当朝上有大案要查,他总是提醒自己:只能提原则,不能叫板他的实权。哪怕和珅把罪银分赃给一票阉党,他也只能在暗处笔录几笔,不敢当面说破。
![]()
说到底,纪晓岚敢不敢跟和珅干?史书上没见他吹嘘过“老子就敢跟和珅拼命”,也没见他当众拆台。两人更像同朝共事的“忘年交”:纪晓岚给皇上提供词藻与趣闻,他给皇上变银两与权势。相处模式简单粗暴:不相害,就算好兄弟。只不过,纪晓岚越是避讳,他的“清高”就越显得清淡;和珅越是得势,权臣的光环就越拉风。
有人问:当年乾隆爱才若命,和珅匿财无忌,纪晓岚为何还保得住头?答案在于“利益均沾”和“角色分明”。纪晓岚不碰实权,和珅不拆学究。换句话说,谁也没犯谁的饭碗。纪晓岚有天赋口才,却不懂“口碑变现”;和珅有理财能手,也不屑于写诗题词。两条路,一条走十里长亭,一条跑满金块铺成的官道,自然不会撞车。
可是,戏里那些“夜半鬼谈”“御赐题诗”之类,何尝不是导演给咱们加的调味包?实际上,能在乾隆手下混得顺溜,得有两条件:一是不踩红线,二是讨好皇上。纪晓岚靠笔杆子,和珅靠银票。二人相安无事,就是最好的协议。谁也没胆儿掀桌子,谁也没勇气出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纪晓岚嘴上说“要清正廉洁”,可从来没把和珅往死里告;和珅笑里藏刀,也没把纪晓岚拉下马。
![]()
所以,纪晓岚真敢跟和珅作对吗?恐怕只有茶馆评书里,那些英雄人物才有这份胆量。历史是流动的河,两人都是浪花。浪头再高,也不过同在一条清漳河上漂流的命运。纪晓岚靠学问和幽默赢了口碑,和珅靠机智和财帛赢了权势;他们双剑合璧,侍奉乾隆夫妇,才让那段盛世多了几分光亮。可当风潮退去,只剩那道几史家笔下的长长注脚,告诉后来人:真正的官场,没有人是独行侠。
参考资料:[《纪晓岚年谱》] [《和珅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