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近年来,浦东新区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办事需求,系统推进“适老化适残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经过近两年实践,全区36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逐步进行了微改造,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模式实现全方位升级,让政务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硬件与服务同步升级
在康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细节处可见改造的用心:出入口采用平铺式无障碍设计,地面铺设防滑胶条,实现坡道与地面的平滑衔接,让使用轮椅的群众能够“好进入”而非仅仅“能进入”。停车区除标准残疾人专用车位外,还在标识中增设使用说明与服务热线,形成“车位即服务”的闭环响应。
![]()
这些改造并非个例。两年来,浦东新区对全区36家受理中心开展全覆盖现场指导,围绕无障碍通道、卫生间、停车位等11类指标进行系统改造。浦兴路街道、金杨新村街道、高东镇等受理中心普遍设置高低位服务台,优化台面高度与边角防护;取号系统新增“特殊群体/优抚对象”专属通道;南汇新城镇、陆家嘴街道、潍坊新村街道、张江镇等受理中心设置独立无障碍卫生间,安装防滑扶手、地面引导标识,从视觉、触觉、听觉多维度构建无障碍环境。
![]()
浦兴路街道高低位服务台
除了硬件升级,服务环境的优化同样彰显人文关怀。各中心在咨询服务区安排“沪语”工作人员、放置大字版《办事指南》、配备手写板,有效解决“语言隔阂”和“看清读懂”问题。
制度与模式协同创新
适老化适残化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服务创新。浦东新区在推进过程中,构建了“设施升级+制度保障+人员关怀”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
在浦兴路街道受理中心,除了静态的设施改造,更注重构建动态的安全保障网络。大厅及各功能区配置的急救铃,安装位置充分考虑轮椅使用者和行动不便老人的触达便利性,实现“前端感知、即时响应”的闭环应急处置。同时,建立公共设施常态化维护机制,对爱心座椅、爱心轮椅实行“巡查—记录—反馈—维护”管理流程,确保设施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服务模式的创新乃是打破空间局限的关键所在。全区各个中心普遍提供“一对一”全程陪同办理服务,同时在居村委会设立“远程虚拟窗口”延伸服务点,让居民在自家门口便能办理政务事项。针对存在“出门难”问题的特殊群体,全面推行“上门办”服务,切实达成“足不出户、办事无忧”的目标。高桥镇受理中心率先试点制定“上门办”工作机制,对服务对象、服务流程等予以统一规范。
![]()
上门办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背后,是浦东新区扎实的制度建设。通过总结试点街镇先进经验,新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发展中心编制了《适老化适残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引(试行)》,将需求清单化、服务标准化、管理闭环化,确保每一项改造都精准回应群众需求。
浦东新区近期正式为浦兴路街道、高桥镇等9家在体系建设中突出的受理中心进行了“试点示范单位”授牌,树立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
从“基础保障”到“人文关怀”
经过近两年持续推进,浦东新区适老化适残化政务服务体系完成了从“0”的起步、“1”的突破到“36”家受理中心系统性覆盖的跨越式发展。特殊群体在政务服务场所的通行、办事和交流实现全方位无障碍,从“窗口办”到“上门办”的服务转型,更是极大提升了办事满意度。
未来,浦东新区将围绕《建设指引》持续深化设施优化与服务创新,在市政协同、财政保障等方面寻求更大支持,推动自助终端适老适残改造、低位窗口改造等难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化和标准化程度,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一网通办”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践表明,适老化适残化改造不仅是政务服务的“加分项”,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与人文关怀的“必答题”。通过系统推进、细节打磨与制度创新,浦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具包容性与温度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