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70年,那个困扰全人类物理学界的“宇宙射线膝区之谜”,终于被中国科学家在海拔4410米的高山上,用捕捉到的能量高达千万亿电子伏特(PeV)的粒子流彻底破解了!
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物理学“悬案”,也是人类认知银河系暴力美学的里程碑。2025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LHAAS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国际合作组,在权威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抛出重磅炸弹:他们不仅精准测量了最纯净的宇宙线质子能谱,更顺藤摸瓜,找到了那个折断宇宙线脊梁的“幕后黑手”。
这意味着,我们终于看清了银河系这台超级粒子加速器的“极限发动机”究竟是谁。
![]()
01
来自深空的“膝盖”:一个困扰物理学界70年的诅咒
如果要给宇宙中的未解之谜排个座次,“宇宙射线膝区”(Cosmic Ray Knee)绝对能进前十。
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当科学家统计那些从外太空无休止轰击地球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线)时,发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随着能量升高,粒子的数量原本是按比例平滑下降的。但在能量达到 3-4 PeV(3000-4000万亿电子伏特) 附近时,那条原本顺滑的曲线,突然像被人狠狠打了一棍子,陡然向下弯折。
这个折点,形状像极了人类的膝盖,因此被物理学家称为“膝区”。
![]()
这不仅仅是一条曲线的弯曲,它在尖叫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银河系里的某种加速机制,在这里“断气”了。
这就好比你在看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得飞快,突然在30米处集体减速。你一定会问:是谁在前面挡了路?还是他们的体能到了极限?
70年来,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猜测。有人说是超新星遗迹(SNR)不行了,有人说是粒子传播路径变了。但所有人都卡在了一个技术死结上:
我们看不清。
天上的卫星探测器精度高,但太小,根本抓不到那么稀有的PeV级高能粒子;地面的探测阵列够大,但在大气层这个“过滤器”的搅和下,最关键的质子(Proton)总是混在一堆氦核、铁核里,就像把一勺盐撒进面粉,根本分不开。
直到中国LHAASO的出现,在这个死结上狠狠地切了一刀。
![]()
02
沙里淘金:四川稻城高山上的“火眼金睛”
LHAASO(拉索)有一项独门绝技:混合观测。
在这个位于四川稻城海子山的巨大阵列中,科学家们利用KM2A阵列捕捉缪子(Muon),配合WFCTA望远镜观测簇射发展深度。这就像给了科学家一副透视眼镜,能在数百万次宇宙线轰击中,精准地把那些重原子核剔除,筛选出纯度超过90%的质子样本。
这一手“沙里淘金”,让LHAASO做到了前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绘制出从0.15 PeV到12 PeV的超高精度纯质子能谱。
数据出来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这张图谱并不是简单的“下坡”,它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那个著名的“膝盖”之前,能谱竟然先是反常地“变硬”(上升),一路冲到3 PeV的顶峰,然后才剧烈“变软”(下降)。
03
真相大白:黑洞的暴力美学
结合LHAASO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的姊妹篇研究,这个困扰人类70年的谜底终于被揭开。
原来,银河系的粒子加速并不是某个单一源头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宏大的宇宙接力赛。
第一棒:垂死的恒星。我们熟知的超新星遗迹(恒星爆炸后的残骸),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宇宙线的主力。但LHAASO的数据无情地显示,它们其实是“短跑选手”。在 0.1 PeV 左右,超新星遗迹就已经力竭,“油门”踩到了底,无法再把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
第二棒:贪婪的黑洞。就在超新星遗迹“熄火”的地方,一个更恐怖的角色接过了接力棒——微类星体(Micro-quasars)。
这是银河系内的黑洞双星系统。黑洞贪婪地吞噬着伴星的物质,吃不下的部分被转化为接近光速的喷流射向宇宙。LHAASO观测到的SS 433等微类星体,正是这种狂暴的“超级PeV加速器”。
正是这些黑洞引擎,接管了超新星遗迹留下的真空,暴力地将质子继续加速,一路推高到 3 PeV 甚至 10 PeV 的能量巅峰,并在那里划下了那道著名的“膝盖”。
所谓“膝区”,不是终点,而是黑洞喷流的极限。
04
仰望星空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数据的胜利。
过去,我们以为银河系的宇宙线是超新星的余晖;现在我们知道,那其中还夹杂着黑洞的咆哮。中国科学家用最硬核的数据,把人类对高能宇宙的认知边界,硬生生地向前推了一大步。
正如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所言,我们正在拼凑一幅完整的银河系拼图。
下一次,当你仰望星空,看到那深邃的黑暗时,请记得:在那看似平静的夜幕后,正有无数粒子被黑洞的喷流加速到难以想象的能量,穿越万亿公里的虚空,在这一刻,轰击在地球的大气层上。
那是来自宇宙深渊的问候。
![]()
参考文献:
LHAASO Collaboration.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the cosmic ray proton energy spectrum in the "knee" region. Science Bulletin (2025).
LHAASO Collaboration. The first LHAASO catalog of gamma-ray sources. Astrophys J Suppl Ser (2024).
News Release: Cosmic ray puzzle resolved as scientists link 'knee' formation to black holes. Phys.org, Nov 16,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