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收获更多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所有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参考文献已附于文末
大家好,这里是北境翁,今天和大家深入探讨荷兰经济大臣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强硬表态。距离荷兰政府宣布没收安世半导体资产已过去整整六周,这一突如其来的行政干预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掀起轩然大波。更具戏剧性的是,荷兰刚刚结束的大选导致议会150个席位陷入僵局,得票领先的两大政党均获26席,组阁进程预计将拖延近一年之久,目前仅能依赖无实权的看守政府维持基本运作。
在此背景下,荷兰经济大臣的操作显得尤为耐人寻味:11月13日当天,他一面公开表示将派遣官方代表团赴华磋商安世半导体后续事宜,另一面却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摆出强硬姿态,声称此次行动是“唤醒欧洲摆脱对华依赖的重要警讯”。
一边主动求谈,一边高调示强,这种“既要合作又要立威”的矛盾行为,究竟是基于战略自信,还是为了掩饰其供应链体系脆弱性的无奈之举?背负着沉重“面子包袱”的外交接触,是否真能推动问题解决?
![]()
![]()
强硬表演
这位经济大臣所展现的强硬立场,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舆论操控痕迹。表面上打着“维护欧洲产业自主”的旗号,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演出。
他在采访中强调,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是对全欧的一次“深刻警示”,核心目标在于提醒各国警惕过度依赖中国带来的风险。为凸显自身独立性,他还刻意划清与美国二级制裁机制的界限,试图将自己塑造为“欧洲技术主权”的引领者,而非华盛顿政策的附庸。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上任以来,他就推动要求安世半导体原华人CEO卸任,并设立由政府指派成员组成的内部监督委员会,理由是防范“德国汉堡晶圆厂关键技术流向中国”。
![]()
在他构建的话语体系中,9月30日强行接管企业属于“正当防卫措施”,即便重新选择也绝不会改变决定。同时,他反复提及“与德国经济部长保持高频沟通”,意在传递一种“欧洲协同应对”的假象,营造出多国联合抵制中国的氛围。
然而,这种姿态更多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当前荷兰议会瘫痪、执政真空持续,通过对外释放强硬信号,既能转移公众对内政困局的关注,又可在欧盟层面提升个人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
但这场政治秀的根基极为薄弱。荷兰既未建立替代性的供应链路径,也未能获得欧洲主要经济体的实际支持。所谓的“坚定立场”,不过是缺乏实质支撑的空洞口号。
![]()
中国封装产能不可替代
无论荷兰如何渲染“去中国化”的紧迫性,在现实供应链结构面前,这些言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安世半导体的关键环节早已深度嵌入中国封装网络,这是任何政治手段都无法轻易割裂的事实。
全球范围内,其他地区的封装设施或受限于产能规模,或难以达到车规级芯片的质量标准,即使强行承接订单,欧洲整车制造商也不敢贸然采用。
由此形成一个无法破解的困局:荷兰虽夺得了企业的控制权,却无法掌控中国的封装能力,也无法左右欧洲车企的采购需求。汉堡工厂生产的晶圆若不能进入中国完成封装,就无法转化为可用芯片,自然无法交付客户,企业现金流也将迅速枯竭。
![]()
据行业权威测算,该工厂现有银行授信仅能维持三个月运营。一旦封装链条中断,不仅企业将面临破产清算,整个欧洲汽车产业还将遭遇高达三成的产量下滑,仅大众集团每月就将蒙受超5亿欧元的营收损失。
![]()
为保面子,自欺欺人
面对严峻的现实压力,荷兰提出的所谓“折中方案”堪称荒诞——既想维持“不向中国妥协”的表象,又不得不变相依赖中国产能,最终陷入自我矛盾的逻辑陷阱。
该方案的核心操作是“曲线运输”:明令禁止汉堡厂直接出口晶圆至中国进行封装,但却默许德国汽车制造商以“零部件配套”名义采购晶圆,再由其主导将材料转运至中国封装,最终将成品芯片运回欧洲使用。
换言之,就是借德国车企之手绕行一圈,实现原本可直接完成的商业流程,只为在形式上规避“与中方直接合作”的指控。
![]()
这种做法不仅大幅增加物流成本与时间损耗,更潜藏严重的合规隐患。多家欧洲车企担忧,此类操作可能触碰荷兰出口管制红线,一旦被监管机构认定违规,将面临天价罚单。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并未触及问题本质——无论路径多么曲折,最终仍需依靠中国完成封装工序。“去依赖”的说法纯属掩耳盗铃。
事实上,这一方案在执行层面已遇阻力。宝马集团采购主管公开指出:“这种迂回方式效率低下且充满风险,我们更期待荷兰政府与中国展开坦诚对话,恢复稳定供应。”
![]()
与此同时,汉堡工厂员工情绪普遍焦虑,担心企业长期停滞将导致裁员潮。目前已有部分技术人员开始递交离职申请,人才流失风险正在加剧。
![]()
谈判的本质
荷兰决定派出代表团来华协商,本质上是对现实困境的被动回应。供应链的刚性约束迫使他们不得不低头,但根深蒂固的“面子情结”又使其难以真正放低姿态。此轮谈判能否取得突破,关键在于荷兰是否愿意放弃虚幻的“欧洲自主”幻想。
从荷方诉求来看,其核心目标清晰:希望中国继续为安世半导体提供封装服务,同时不对此前没收行为追责,从而保住政府的政治颜面。
而中方立场同样明确:产业链合作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则与企业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荷兰以政治手段粗暴干预正常经贸活动,已严重破坏互信基础。若欲重建合作关系,必须停止炒作“脱钩断链”,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本次谈判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或产能问题,而是荷兰的心理障碍。若代表团仍执着于宣扬“欧洲独立自主”,企图在谈判桌上占据道德制高点,结果注定徒劳无功。
唯有正视中国在高端封装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聚焦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共同利益,才有可能达成建设性成果。
荷兰试图以行政命令强行拆解跨国产业链,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违背。在全球分工高度融合的当下,半导体产业早已形成“环环相扣、彼此依存”的生态格局,任意环节断裂都将引发系统性危机。
![]()
中国的先进封装能力、欧洲的晶圆制造基础、以及遍布全球的应用市场需求,共同维系着这条复杂而精密的价值链。人为割裂只会造成多方受损。
对欧洲而言,真正的供应链安全不应追求“彻底脱离中国”,而应致力于“增强韧性”。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单一依赖风险,远比激进“脱钩”更为理性。
例如,欧洲可加大对本土封装技术的投资力度,但这需要长期研发投入与产业积累,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现有缺口。在此之前,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才是确保产业稳定的唯一出路。
![]()
结语
荷兰这场“重面子轻实效”的闹剧,终究要回归现实轨道。没收安世半导体的政治决策,非但未能实现所谓“技术自主”的愿景,反而暴露了欧洲产业链的结构性弱点,还将自身置于“有资产无收益”的尴尬境地。
派遣代表团来华商谈,是荷兰面对现实做出的必要调整,但谈判前景仍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放下心理包袱。
在当今全球化格局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自构建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唯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若荷兰能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以真诚务实的态度与中国对话,不仅能化解当前僵局,也为未来中欧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协作保留空间。
![]()
此次事件也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政治博弈不应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脱钩断链”没有胜利者,只有尊重市场逻辑、坚持开放合作,才能真正筑牢供应链安全防线。
归根结底,在真实利益面前,虚幻的“尊严”终将让位于现实需求。唯有脚踏实地的合作,才是保障各方长远利益的根本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