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国,曾是最亲密的伙伴,新中国也视苏联为“老大哥”,虚心向他们学习,但1958年后两国关系却出现戏剧性转折,逐步变成了针锋相对、甚至剑拔弩张的邻国。
这种变化出人意料,一直有多种多样的分析,大多认为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而新中国追求独立自主,不接受苏联的大国操纵手段,所以邦交关系急转直下。这种变化的必然性,已经无需赘言了,但其实偶然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
斯大林于1953年3月病逝,此前中苏之间有合作、也有过矛盾,不同的利益与见解,并非赫鲁晓夫主政时期才产生的,而是一直都有。那为什么斯大林在世时,这种矛盾没真正爆发,反而中苏关系处于相对融洽状态呢?
要知道斯大林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算是铁腕强人,论强势、论手腕,经历了残酷的内部斗争,并且亲自领导过苏联卫国战争的斯大林,肯定要在赫鲁晓夫之上。
![]()
斯大林的韬略权谋,更是远胜过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非常功利急躁、不会藏锋,更缺乏长远眼光。这对于中苏关系的演变,有着显著影响。在斯大林执政时,加强中苏合作,签批了大量工业援助项目,帮新中国完成工业化转变。
![]()
当然这不是在“强捧”斯大林,把任何两个大国之间的合作,主要归结为“兄弟感情”,都是幼稚的观点。斯大林的策略和城府,处于很高的段位,特别是与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已经清楚中国跟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不同,并非苏联可以随意操弄的“小兄弟”。
苏联虽是超级大国,新中国国力暂时没法跟苏联相比,却毕竟是人口、资源大国,陆军实力强劲,还是苏联的近邻,对待两国关系,苏联高层需要慎之又慎。中国适当强大了,无论地缘上还是军事上,能帮助苏联抵御西方威胁。
所以斯大林晚年,适当调低了对中国的心理预期,只要确保新中国是同阵营的友邻国家,就是可以接受的状态。维持住预期底线的情况下,直到斯大林去世之前,也没有跟我方有任何“翻脸”的迹象,甚至都没有红过脸。斯大林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当时也是很可观的,素有“马恩列斯”之说,这几位国外名人,当年只有斯大林是在世的。
![]()
斯大林活到75岁,不算特别长寿的领导人。若斯大林多活几年,或者没有赫鲁晓夫的政变上台,中苏关系大概率不会五十年代就恶化。赫鲁晓夫不是斯大林的接班人,1953年他通过政变和内斗手段,扳倒了贝利亚及马林科夫,从而掌握苏联国家权力。若没发生这件事,中苏关系也很有可能延续之前的稳健状态。
赫鲁晓夫知道中国对苏联的重要性,上台初期倒是极力讨好我国的。众所周知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工业项目,帮我们快速转型为工业国,但其实斯大林在世时,大部分项目还没有开建,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真正落地的。并且援建项目起初没有那么多,赫鲁晓夫进行追加,亲自签批了最后15个项目。
![]()
相比于斯大林,赫鲁晓夫还真是更加“大方”,甚至在核项目上,1957年决定给予中国关键支持。这本是苏联的红线,斯大林活着的时候没有对华松口。根基不稳的赫鲁晓夫,为了全力争取我方,确实是下了本钱的。
可另一方面,投入越大、期望获得的回报就越高,赫鲁晓夫心理越界、行为也越界了。我方回绝了苏联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因为事实上这两项主要考虑苏联利益,且有损新中国主权,以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原则及底线,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赫鲁晓夫性情极端急躁偏执,换成多数其他领导人,恐怕不会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直接跟最重要、最强大的邻国公开翻脸。所以说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就破裂,与赫鲁晓夫的企图心及个人特点,有直接关系。
![]()
中苏交恶伤害了两国利益,曾经友好合作的两个邻国,长期互相防备甚至大规模军事对峙,严重影响了各自的建设发展。我方不得不针对性的防御苏联威胁,而苏联更是长年致力于跟美国争霸,同时还要兼顾交恶后的中国,非常消耗国力和资源。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并不冤,赫鲁晓夫难辞其咎。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