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
对谈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刘颖颖)近日,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携其新书《中国思想史·修订本》做客“涵芬书房”,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围绕“从古典文献到思想史”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融合学术理念、治学经验与实践案例,为读者呈现了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治学课。
对谈伊始,顾青向听众介绍了古典文献专业设立的历史背景与专业特色,谈及本次对谈主题的缘由。葛兆光表示,从古典文献到思想史,是他个人学术经历中间的一个部分,但同时《中国思想史》这本书又是在古典文献广泛阅读基础上写出来的,既是人的历程,也是书的形成过程。
葛兆光表示,古典文献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期写作思想史起到了很大帮助,同时也强调了史料是学术研究的核心。他指出,1900年后敦煌文献、甲骨文字、西北简帛及大内档案的四大发现彻底重塑了史学研究格局,印证了“史学即史料学”的理念。中国传统学问向现代学问的转型,正是建立在史料的发现、鉴别与合理运用之上。
葛兆光指出,古典文献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何寻找资料、如何鉴别资料真伪、如何使用资料。如果缺乏古典文献训练,就会有一些问题:混淆史料等级次序,未能分清一手、二手、三手史料的轻重缓急;视野局限于精英经典,忽视反映普通民众知识信仰的资料;难以鉴别史料真伪,更无法从伪史料中挖掘真历史。顾青补充道,版本学与校勘学是文献训练的核心,前者厘清文献源流优劣,后者校正文字讹误,二者共同构成鉴别史料价值的基础。
针对当下学界依赖电子检索、忽视深度阅读的一些情况,葛兆光强调,读书需“从头至尾通读”,至少精读二三十部核心古籍,且必须坚持做读书笔记。他分享自己多年来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从泛读摘录到万字长评,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素材。顾青以数据库检索“学而时习之”为例,表示仅靠关键词检索易割裂文献上下文,呼吁重视文献的爬梳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