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即便你没有看过这部名为《鬼灭之刃》的动漫,大概率也听过它的名字。
在炫目的一众动漫里,为何它能脱颖而出?刷新多个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的文化现象?
或许是因为它几乎以一种不怕被笑话的方式去讲善意。每一个鬼,都曾是人;每一场战斗,都是一次对灵魂的宽恕。如今的作品里,这种真挚反而变成稀缺品。正因为如此,它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情绪出口。这世界太复杂,而《鬼灭之刃》允许我们在一个秩序清楚、善恶分明的故事里,收获简单的感动。
✎作者 | Fleming
✎编辑 | 程迟
新的一周开始了,尽管人在工位,但不好意思,心还在无限城,有事鎹鸦联系。
从8月的传闻到11月的定档,《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简称《无限城篇》)终于在漫长的期待中揭开序幕。上映未至,预售票房便在十天内突破1.79亿,刷新了国内进口动画电影纪录。
而在更早之前,它已经席卷全球各大电影市场,不仅登顶日韩年度票房冠军,横扫东南亚院线,还打破了《卧虎藏龙》保持25年的北美外语片票房纪录。对一部诞生于2016年的年轻漫画来说,这样的生命力几乎难以想象。
![]()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五年前,《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简称《无限列车篇》)凭借5亿美元票房在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榜中排名第一,成为日本动画的奇迹;五年后,《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登场,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鬼灭之刃》究竟凭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少年热血故事,能在全球掀起如此规模的观影浪潮?为何改编漫画与动画汗牛充栋,但《鬼灭之刃》冲到这样的高度?特别是原作漫画在经历了多年动画化、剧场化的延伸之后,依旧能保持吸引观众的魅力。
![]()
忠于原著的视觉盛宴
关于《鬼灭之刃》,即便你没看过,也大概听过它的名字,至少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播放过这部动漫的片头曲《红莲华》,更不用提各短视频平台里无孔不入的二创切片。
《鬼灭之刃》系列动画改编自吾峠呼世晴(因其自画像为一只戴眼镜的鳄鱼,粉丝也称其“鳄鱼老师”)的同名漫画,讲述在恶鬼横行的世界里,少年炭治郎为了让变成鬼的妹妹祢豆子恢复人类身份而踏上杀鬼之旅的热血故事。
![]()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在漫画连载初期,《鬼灭》其实并不算人气王,甚至一度面临 “腰斩”风险。真正让它飞升成为顶流的是2019年的 TV 动画。播出前漫画发行量约为350万部,而动画完结后发行量直接翻了三倍,成为《周刊少年 Jump》的新台柱。2020 年剧场版《无限列车篇》更是以 5.07 亿美元拿下当年全球票房冠军,登顶日本影史,并彻底把《鬼灭》推向世界级IP。
在剧场版的惊人成就后,《鬼灭》 这个IP的商业价值自然水涨船高,舞台剧、游戏、联名饮品……各种周边层出不穷。制作组也趁热推出连续的 TV 动画,为如今的《无限城篇》积累了足够的情绪与受众基础。
聊回这次的《无限城篇》。剧场版延续了 TV“柱训练篇”的剧情,讲述鬼杀队在完成训练后,对鬼王鬼舞辻无惨发起总攻,却意外被卷入其老巢——一座没有方向、天地颠倒的“无限城”。影片聚焦三场战斗:善逸对狯岳、胡蝶忍对童磨、炭治郎与义勇对猗窝座。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剧情方面,《无限城篇》甚至《鬼灭》全系列作品的走向基本没有悬念。
一方面 《鬼灭》的故事本身就不复杂,何况资源在网上早就铺天盖地。但即便如此,电影依旧能吸引这么多人买账,靠的就是动画制作上的极高完成度,以及对角色情绪细腻到位的处理。
这一次,飞碟社几乎将场景构建推至极致。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座脱离现实逻辑的异空间中:亭台楼阁、纸门、地板与屋顶随意翻转,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新的战场。俯瞰镜头下,无限城像一片由宫殿组成的丛林,建筑向天空拔起,又在 “天空”中反向生长。正是这种反物理的空间压迫感,让观众得以沉入电影的节奏,也再次证明飞碟社在动画制作上的顶级实力。
战斗场景的表现力更是达到了新的巅峰。每一场打戏 的流畅度与力量感令人瞠目结舌。在这座“迷宫”中,三场战斗构成了全片的三次情感高潮,水呼二人组对战猗窝座这场战斗是整个系列情感线的顶点。在这场对决里拳拳到肉的火力对轰,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纯粹战斗的原始快感。
炭治郎不再是被保护的少年,而是继承了杏寿郎遗志的战士;而猗窝座,这个追求 “纯粹力量”的反派,也被赋予了悲剧英雄的维度。
![]()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电影在角色背景的处理上也很细腻。尤其是猗窝座。他在《无限列车篇》里是让很多观众咬牙切齿的反派,影片以细腻却克制的方式呈现他与恋雪的纯洁情感,以及他与师父庆藏之间的深厚羁绊。
那些温暖的记忆让这个反派不再只是“坏”或“强”的符号。他的失控是一层层的无奈,是被命运逼到绝境的选择。也让观众第一次真正理解这个看似“只信力量”的反派为何会走到如此地步。
剧场版的铺排虽然忠于原著漫画,但在多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剧情难免有些分散。毕竟当三场彼此独立、 缺乏交集的战斗被放进同一部电影中,故事线间的起承转合就应当同步协调,不至于让观众的情绪断裂。
![]()
(图/《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然而其他两场战斗实在结束得太仓促,整体观感像是单纯为最后的情节暖场,也导致整部电影从中段开始,就只剩下猗窝座独撑全场。最终《无限城篇》只能不断插入角色“回忆杀”来延展叙事,试图填补战斗之间的空档,但这样的手法在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下,反而显得拖沓冗长。
也难怪不少观众会 进影院前发帖求“上厕所攻略”。若是TV一集20分钟,这样的铺陈手法或许还能成立,但放在大银幕里就显得过于零散,也削弱了剧情本该具备的爆发力。或许这就是虽然票房依然耀眼,但整体评价却远远不如2020年《无限列车篇》的原因。
![]()
(图/社交媒体截图)
《鬼灭之刃》并不像其他以剧情见长的作品 ,它更擅长的是营造一种观影时的临场感,以及视听层面上的愉悦。但在节奏把控上,《无限城篇》仍停留在“TV动画的思维”。相比之下,《无限列车篇》的节奏控制几乎无懈可击。其巅峰——炎柱在黎明前的牺牲场景,至今仍是系列难以超越的高光。
![]()
(图/《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
战斗的余波未散时,画面安静下来,炭治郎喊出所有观众的想法。音乐随之渐弱,镜头对向炼狱,他还有未完成的嘱托。随后恢弘的伴奏再次推起,身陷死亡边缘的炎柱没有畏惧,反而继续鼓励后辈勇往直前。勇气是人类的赞歌,他配得上“大哥”二字。
好的节奏就像呼吸,而不是全程绷紧,让观众喘不过气。最打动人的,反而是音乐突然收住的那一刻。人临终时会本能地呼唤母亲,再强大的人也不例外。炎柱在最后看见母亲的那一幕,朴素却动人, 随着炎柱露出最后那抹安稳的笑,音乐起落的节奏,观众的泪腺也彻底被击穿。
不过,作为全系列的重要节点,飞碟社把原著的视觉想象撑到最大,角色的情感也没有被忽略。《无限城篇》 虽不算完美,但仍值得反复讨论。
![]()
德不配位?还是时势造英雄?
如果说《鬼灭之刃》是一部很“土”的漫画,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反对。
这里的 “土”不是嘲讽,而是它确实没有宏大的世界观,人物设定也不新奇。亲情、友情、爱情线描绘得清楚纯粹,正派正得发邪,反派也不会突然反水,男主炭治郎因此获得“零差评男主”的称号。
与日本动画黄金时代的作品相比,例如《红辣椒》《 EVA》《攻壳机动队》等等在哲学层面颇值得一提的作品。《鬼灭》的剧情确实简单,其实纵观全篇,这也不过就是一个“好人舍命打鬼”的王道热血漫。但正因为简单,所以它为什么能获得新一代年轻人的喜爱,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就成了一个更值得追问的问题。
甚至动画前两集不算吸引人,套路和传统武侠 如出一辙:无出其右。遇到高人,修行出山,一路历练,这些桥段在上世纪就略显陈旧。可惜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它的表达方式真挚得超出预期,是那种看似普通,却比五花八门的“创新”更能击中人的表达。
![]()
(图/《鬼灭之刃》)
在如今价值观多元又复杂的时代,想靠极端、激烈的故事震撼观众反而更难,而《鬼灭》从头到尾都没走这条路。它更像老式童话,一种愿意认真对待“善意”的童话。
比如 ,决战前主公和无惨的那段对话。无惨张狂地炫耀自己为恶千年,从没见过天谴,而主公回的却是另一番思路。他说世上确实有天赋异禀的人,他们本来想安稳地过一生,却被无惨搅得家破人亡,于是这些“本该当猫咪的虎”,这些“原本在水里自由游弋的鱼”,被逼着成长成龙。正是无数代的意志传承,才造就了今日的鬼杀队,也一定会将无惨诛杀。
![]()
(图/《鬼灭之刃:柱训练篇》)
这段话把“多行不义必自毙”解释得格外形象。鳄鱼老师就这样从一而终地践行善恶终有报的世界观,对反派如此,对迷途知返的珠世也是如此。本意只是想陪家人多一点时间,即便如此,她依旧要面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浪子回头,不意味着不需要承担代价。
虽然也必须承认,热血番本身所局限的单一故事结构,多少会让部分观众产生 “低幼”的观感。
但鳄鱼老师能牢牢地把握住一种心理上的 “真实”,是读者能从角色身上找到和自己相通的部分。炭治郎的温柔、善逸的怯懦、伊之助的莽撞,甚至是每一个鬼的执念,都有迹可循。角色不是功能性的,不是为了推进剧情而存在,而是一个个被完整写成了人:有创伤,有欲望,也有无法放下的执念。
因此,《鬼灭》最动人的力量来自真诚。
它几乎以一种不怕被笑话的方式去讲善意。每一个鬼,都曾是人;每一场战斗,都是一次对灵魂的宽恕。如今的作品里,这种真挚反而变成稀缺品。正因为如此,它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情绪出口。这世界太复杂,而《鬼灭》允许我们在一个秩序清楚、善恶分明的故事里,收获简单的感动。
热血漫想做到不崩,其实比想象中难得多 ——人设要稳定、战力不崩、角色不能莫名暴毙,剧情也要干净利落。
一个看似 “传统”的故事体系要全部守住该守的地方,这反而比搞“反套路”更考验功力。而《鬼灭》整体节奏相对干脆,几乎没有少年漫常见的“讲大道理拖剧情”或“后期战力崩坏”。更为难得的是,《鬼灭》没有受制于传统漫画在人物命运安排上的畏首畏尾,最好的代表就是炎柱和虫柱,人气角色退场这方面做得毅然决然。
![]()
吃完便当领便当一事在《无限列车篇》中亦有记载。(图/《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
《鬼灭》的世界观、情绪、价值都保持着一种“纯度”。这种纯度是优势,也是限制。因而作者在故事之外的抉择更让人敬佩。《鬼灭》在2019年成为日本最畅销漫画,甚至压过常年霸榜的《海贼王》,但鳄鱼老师当断则断,依然选择在热度最高时收尾,用205章的篇幅让一个故事平稳落地。
![]()
无限城之外,
到底谁成就了《鬼灭之刃》?
诚然,《鬼灭之刃》系列的成功离不开角色、故事、制作等方方面面的精细打磨。但这些优势并非《鬼灭》一家独有,也难以解释其能在包括迪士尼、皮克斯大本营的北美市场取得突破成功的原因。
甚至《周刊少年 Jump》前任主编鸟岛和彦直言:“如果只看漫画本身,说实话,《鬼灭》并没有那么好。”鸟岛比喻道:“漫画就像咖啡豆,动画则是烘焙、冲煮之后的成品。《鬼灭之刃》的动画,把原本生的豆子煮成了一杯特别的咖啡。”
![]()
(图/鸟岛和彦社交媒体截图)
要理解《鬼灭之刃》为什么能成为全球 文化现象,必须回到它的生产逻辑上。简单来说,它的成功不是一部作品的胜利,而是一整套工业方法的胜利。
先从最直观的一点说起。《鬼灭》的 两部剧场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开头没有铺垫,结尾也不是收束,更像是“搬上大银幕TV正片”。叙事节奏保留了TV动画的习惯,动作戏刚铺开,又被拉回人物回忆。这样做从电影视角看颇为别扭,在剧情上也自然会劝退一大批“非粉丝”群体。
不过, 《鬼灭》压根没想走“电影叙事”的道路。通常长篇动画的剧场版会做独立支线,不影响主线。《鬼灭》直接反其道而行,把剧场版嵌入主线。每一部剧场版都是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观众想知道故事发展,则必须买票。
不少人担心这样的模式门槛太高,对没看过漫画和动画的人不友好。事实证明,这不是问题。信息传播速度早就改变了观影方式。 即使从未看过,在当下的网络平台上想补作品背景并非难事,反而让连续观看自带仪式感,这让《鬼灭》的票房不再遵循传统电影市场逻辑,而是进入一种新的粉丝消费模式。
![]()
《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确认引进后吸引一大批用户。(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个模式背后的核心推动者是 Aniplex。作为索尼音乐娱乐旗下的内容公司,Aniplex掌握企划、出资、宣发、周边与全球授权。Ufotable提供顶级制作,集英社提供原作资源,而Aniplex把所有环节整合成闭环。《鬼灭》不是单纯的动画,而是被设计成一系列的“文化商品”。
《鬼灭》动画化的灵魂人物 ——Aniplex前社长高桥祐马,本身就是原作粉丝。他将集英社、飞碟社和Aniplex三方资源绑在一起。Ufotable善于光影和动作,正好补足鬼灭的视觉需求。而高桥提的要求很简单,每个画面要美得像画。而最终成果有目共睹,《鬼灭之刃》确实做到了。
![]()
索尼旗下企业结构。(图/萌娘百科)
情绪可以售卖, 正如观众走进影院,是为了确认某种情感秩序还存在。而此刻粉丝购买的远不止一张票,而是一种情感参与。
这不是贬义,反而说明日本动画产业已经把 “情感”与“商业”做到了罕见的平衡。
飞碟社能把视觉压到极限,泪点节奏做到几乎可预测。这种“你知道会被感动,而且真的被感动”的稳定性,本身就是成熟工业化的体现。
Aniplex 在上游整合制作,索尼在下游操控营销与全球发行,《无限城篇》官宣在北美放映后,索尼直接接手了《鬼灭之刃》在北美院线的发行权,在北美争取到3315家影院放映规模。再加上前些年收购的Crunchyroll的海外渠道,《鬼灭之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火爆。
在 这一情况下,动画电影市场不需要靠影评人解释,也不需要文化适配,它能在当地一次次破纪录,是因为观众早已通过流媒体平台加入这套叙事节奏。
鬼灭正好踩中了这个节奏。内容强,制作稳,宣发全链条,全球渠道配合,游戏、周边、活动全面铺开。所以,《鬼灭》的成功不是矮子里拔高个,也不全靠所谓“运气”。它是一个成熟产业的样本,故事只是入口,真正托举它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力量。不过要复制这样的奇迹,也并非易事。
排版丨Fleming
校对丨遇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