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OK”雷军:“不ok”
最近雷老板真糟心了。憋了许久,实在忍不了连着三条微博怒怼断章取义,直接甩出四年前的完整演讲视频自证清白。一句 “安全达标的前提下,设计得让人喜欢才完美”,被营销号掐头去尾剪成 “雷军直言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硬生生扣上 “重设计轻安全” 的帽子。
![]()
![]()
![]()
雷老板是真憋屈了。
在雷军之外,另一个顶流,B 站顶流影视飓风 Tim 又因相亲角切片深陷 “傲慢” 争议,17 分钟的整活视频被剪成 50 秒恶意片段,逼得团队放出完整素材 + 粉丝路透才勉强翻盘。
![]()
两大 IP 接连被切片折腾,全网都在骂 “视频切片搞事情”,但追完来龙去脉我却想说:这锅真不该让切片全背!
当年雷军靠 “Are you OK” 切片出圈,影视飓风靠高光片段涨粉千万,切片本是帮他们起飞的 “流量功臣”,如今却成了伤人的 “舆论刀子”。 问题从来不在工具,而在玩工具的人,更在所有企业和大 IP 都该深思的:流量到底该怎么用,才能不翻车?
![]()
切片:从功臣到 “背锅侠”
先声明:那些恶意切片的操作,我骂得比谁都狠,但账得算对人。切片本身没长脑子,是用它的人揣着坏心思。更有意思的是,当年帮这两位站稳脚跟的,恰恰也是切片。
雷军当年的出圈名场面,谁没刷到过?2015 年小米印度发布会,他那口带着湖北口音的 “Are you OK”,被网友剪出来配上魔性 BGM,成了全网疯传的玩梗素材。那段切片没扭曲原意,就是单纯放大了幽默瞬间,不仅没让雷军掉价,反而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 “接地气、不端着” 的企业家。
后来雷军干脆顺势而为,把这句话做成开机铃声,还推出同款 T 恤,直接把切片流量变成了品牌热度。包括后来 “押上人生全部声誉造车” 的名场面切片,也是靠着直击人心的片段传播,让小米造车的决心被更多人看见,那会儿没人骂切片,反而夸它 “精准捕捉高光”。
说到影视飓风的崛起,切片同样功不可没。
2019 年之前,他们还在靠接广告谋生,直到后来拍 “打铁花”“C919 首飞” 这些高质感内容,粉丝才从 20 万冲到 45 万。而这些内容能破圈,靠的就是网友自发剪辑的精彩切片:1600 度高温下的打铁花特写、C919 首飞的珍贵瞬间,被剪成短视频后在全网传播,很多人都是先刷到切片,才去 B 站看完整长视频,慢慢成了他们的粉丝。可以说,早期正是靠着这些正向切片的二次传播,影视飓风才从小众测评团队,变成了全网 4000 万粉丝的顶流。
可谁能想到,当年的 “功臣” 如今会变成 “背锅侠”。雷军四年前谈小米汽车的发言,明明花了快二十分钟扒安全技术,从车身钢材强度讲到防护气囊配置,翻来覆去强调 “安全是底线”,最后才笑着补了句 “安全达标的前提下,设计得让人喜欢才叫完美”。
结果营销号一剪,前面所有安全干货全没了,只留下 “好看也很重要”,还硬改成 “雷军直言: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标题标上 “小米重设计轻安全”,逼得雷军翻出四年完整视频逐条澄清,这事儿冤不冤?
影视飓风 Tim 的遭遇更让人心疼。他那条相亲角视频,本是 17 分 17 秒粉丝 Q&A 里的 “整活环节”,现场按流程办了场地申请,工作人员也亮了身份,Tim 全程自黑 “工资不高、天天加班”,还求阿姨们给介绍对象,明眼人都能看出是互动娱乐。
可 50 秒的切片一出来,拍摄背景、自黑语境全没了,只保留他站在人群里的片段,配上 “顶流微服私访、看不起普通人” 的文案,硬是把一场整活变成 “阶层对立” 争议。那些营销号明明看到了完整内容,但他们选择了最有冲突感的片段剪辑。
![]()
更气人的是侵权问题。当年正向传播的切片多是粉丝自发创作,带着善意,可现在的营销号切片,几乎没几个获得版权方授权,纯属 “拿来就剪、发了就赚流量”,踩了法律红线还理直气壮。还有些更过分的,不光剪片段,还自己加字幕、拼素材,把中性内容往极端引 —— 流量到手,哪管给别人造成多大困扰。
乱象:流量歪风与语境失守
但是也不能把问题都归罪于视频切片。当年它能帮雷军和影视飓风出圈,现在却让他们遭反噬,核心不是工具变了,而是背后的流量逻辑和传播环境彻底跑偏了。
营销号的 “流量至上” 心态,已经歪到没边了。当年的切片是 “放大高光”,现在是 “制造冲突”。这些账号吃准了大家刷视频没耐心看完整内容,专挑最容易引发争议、最极端的片段下手,哪怕扭曲原意、编造细节也无所谓。就像 Tim 事件里,有营销号明明知道现场是红娘而非普通阿姨,却故意编造 “他欺负摆摊阿姨” 的细节,就因为 “阶层对立” 比 “顶流整活” 更有流量,能让更多人跟风骂、跟风转发。这种为了流量毫无底线的操作,才是乱象的核心。
平台算法也在 “推波助澜”。我真的想吐槽一句:现在的算法,简直是恶意切片的 “帮凶”!算法只认互动数据,不管内容真假 —— 越有冲突、越极端的内容,评论转发越多,算法就越给推;而那些澄清事实的完整视频,因为节奏慢、冲突感弱,反而没多少人看。
当年雷军 “Are you OK” 的切片是正向幽默,互动数据好是因为大家觉得有趣;现在恶意切片的高互动,全靠制造焦虑和对立,算法却照单全收,形成 “越极端越流量” 的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只有被断章取义的创作者和被误导的观众。
![]()
还有传播语境的彻底失守。
过去雷军的玩梗切片,保留了 “真实、幽默” 的核心语境;影视飓风的高光切片,也没脱离 “专业、震撼” 的内容基调。可现在的恶意切片,专干 “掐头去尾” 的勾当。雷军多年来一直强调小米的技术和安全,影视飓风在 B 站的风格就是 “接地气、爱整活”,这些老粉都懂的背景,在切片里全被剥离了。
而且不同平台语境差异极大:B 站了解Tim 的用户觉得没问题,但切片传到其他平台,新观众没这个认知,就把 “自嘲” 当成 “傲慢”;科技圈的人知道雷军说 “好看重要” 的潜台词是 “安全已达标”,普通网友却会误解 “他不重视安全”,这种语境错位,让恶意切片有了可乘之机。
破局:工具无罪,用者守规
但说真的,视频切片本身绝不是洪水猛兽。当年它能帮优质内容出圈,现在也能,比如罗翔老师等博主的长视频,被合规切片成知识点合集,反而让更多人学到东西;有些电影综艺的精彩片段,也能吸引观众看完整版。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一棍子打死切片,而是让用它的人守规矩、让行业有规范。
对于创作者,与其害怕切片,不如提前做好 “防护”。发布重要内容时,关键信息多强调几遍,或者在视频里标注核心前提,让营销号没那么容易断章取义;遇到恶意切片时,别慌也别忍,赶紧放出完整素材、官方澄清,就像雷军和影视飓风那样,大多数网友还是愿意相信事实的。
相对平台,别光想着赚流量,该管的得管!明确切片的 “合理使用” 标准,要求所有切片必须标注原作者和来源,没授权的商业切片直接下架;优化算法,别再只推强冲突内容,给客观完整的信息多一点推荐权重。当年正向切片的传播,靠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现在平台该做的,就是让 “有价值的切片” 活下去,让 “恶意切片” 没市场。
同时对行业来说,也该完善合规框架了。明确切片的授权机制,商业用途必须获得版权方许可;多搞点案例普法,让大家知道什么是 “合理使用”,什么是侵权。别让当年帮人出圈的 “流量密码”,变成现在伤人的 “舆论刀子”。
说到底,平台只是个中性工具,当年能帮雷军和影视飓风积累口碑,现在却引发争议,核心是使用者的意图变了、行业的规范松了。它能成为传递优质内容的桥梁,也能被用来制造舆论乱象,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守住 “客观真实” 的底线。
最后借用留几手一句话“这就是扩圈的双刃剑,你既然主动选择了这些,就必须接受它的反噬,这才哪到哪啊,往后看吧,迎接你的还有暴风骤雨,你会发现目前面临的只是开胃菜。你不能既要又要,因为这一切都是你的自我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