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前言
三件看似无关的国际事件,实则共同戳破了西方社会标榜的自由公正假象,BBC向特朗普致歉却拒付赔偿,美国高校对保守派组织层层设卡,年轻人非二元性别认同比例持续下滑,每一件都在撕开意识形态包装下的双重标准。
BBC嘴上道歉心里却不服
BBC正式向特朗普致歉,却明晃晃拒绝支付任何赔偿金,这波口服心不服的操作堪称舆论场名场面,而当事人BBC自己的报道,恰恰暴露了其所谓新闻公正的虚伪。
![]()
报道标题直白标注“BBC就全景节目的剪辑向特朗普道歉,但拒绝支付赔偿金”。事件核心很简单,BBC《全景》节目剪辑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片段。
不仅删掉和平且爱国地发声的关键表述,还把相隔50多分钟的内容拼接在一起,硬生生营造出特朗普煽动暴力的假象,特朗普的律师早已放出狠话,要求BBC撤回报道、公开道歉并赔偿,否则就起诉索赔10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自由民主党领袖埃德・戴维爵士还出面拉偏架,敦促英国首相致电特朗普制止诉讼,美其名曰捍卫BBC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这波操作相当于变相承认,BBC的公正根本经不起法律检验。
![]()
丑闻发酵的直接后果,是BBC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主管黛博・拉・特内斯黯然辞职,但BBC仍没放下身段,反而联系白宫寻求置评,一副我们没错,只是给你个台阶的姿态。
更讽刺的是,致歉发布前几小时,《每日电讯报》又曝光BBC2022年《新闻之夜》节目中,也曾用类似拼接手法剪辑特朗普演讲,当时还被嘉宾当场质疑,作为英国保守派媒体顶流,《每日电讯报》这波持续爆料,显然是要戳穿BBC的专业面具。
面对多方压力,BBC在更正与澄清栏目中称已重新审查节目,却在回应期限前抛出软抵抗,主席萨米尔・沙阿致信白宫表达遗憾,律师团队却强硬表态不认同诽谤诉讼依据,简单说就是:道歉可以,赔偿免谈,我们的剪辑不算诽谤。
![]()
BBC还列出五条拒赔理由,每一条都透着强词夺理,称节目仅限英国观众观看,言下之意是没在美国造成影响,宣称特朗普后续当选就意味着未受伤害,这套逻辑堪比打了你但你没输,所以我没做错。
辩称剪辑是为了缩短时长而非误导,却回避了刻意删减关键信息的核心问题,强调12秒片段只是一小时节目的一部分,却不提这12秒正是误导公众的关键,最后搬出美国法律,称公共事务言论受诽谤法保护,试图用法律条文掩盖专业失范。
目前特朗普团队尚未正式提交诉讼,仍在等待BBC11月14日的最终回应,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场10亿美元的官司大概率躲不掉,一旦BBC败诉,其在左翼阵营的公信力恐怕会遭遇毁灭性打击,所谓新闻自由标杆的人设将彻底崩塌。
![]()
保守派言论自由却遭围堵
与此同时,美国两所高校的事件,同样暴露了西方言论自由的双重标准,威斯康辛州贝洛伊特学院和加州波因特罗马纳萨勒大学,接连以各种理由拒绝保守派学生成立美国转折点分部,上演了一出出自由口号喊得响,实际操作截然相反的戏码。
贝洛伊特学院的学生乔斯林・乔丹,想在校内成立美国转折点社团却屡屡碰壁,校方要求社团必须由教师担任顾问,可没有教师愿意接手。
学生会领导更是直接放话,即便走完程序也不会批准,理由是该组织违反学校文化声明,更过分的是,乔斯林和同伴还遭到网络骚扰与人身威胁,被贴上纳粹“3K党、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标签,最终只能报警,涉事校友被禁止入校。
威斯康辛州共和党国会众议员范・奥登介入后,指控校方拒绝沟通、敷衍搪塞,他直言,每个学生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有权自由表达,不应害怕报复。
![]()
但校方依旧嘴硬,辩称“支持多元观点”“不存在政治干预”,所谓的阻挠只是“所有社团都需遵守的统一程序”。
另一所波因特罗马纳萨勒大学更离谱,已连续三次否决美国转折点的申请,校长在全校邮件中给出的理由堪称牵强。
一是申请材料语言类似该组织官网的教授监视名单,即便申请者承诺不参与监视活动,仍不符合建设性交流宗旨,二是申请者计划挂靠基督教信仰部门,校方认为这一行为违反教会与校外组织合作政策。
但保守派学生一眼看穿本质,学校根本不中立,有学生表示,校方不给学生探索政治立场的机会,与言论自由原则背道而驰。
还有学生提到,组织创办人查理・柯克遇刺后,不少持相同立场的学生遭到针对,甚至看到自称基督徒的师生庆祝他人死亡,这让他深感不安。
![]()
最讽刺的是,这所宣称不拒绝保守观点的学校,校园内早已存在多个左倾社团,倡导性别平等的BREAK组织、关注种族正义的正义与和解中心等,都能顺利成立并开展活动。
这两起事件的共性一目了然,校方用程序合规、文化不符当挡箭牌,实则通过制度壁垒压制保守派声音。
嘴上喊着多元包容,行动上却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正是左派自由主义的典型逻辑,只有自己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他人的自由若与自身立场冲突,就是妨碍自由。
过去数十年,不少左派披着自由、进步的外衣,行打压异见之事,美国高校本应是思想碰撞的沃土,如今却沦为意识形态站队的战场,所谓伪民主、伪自由的真相,在这两起事件中暴露无遗。
![]()
另一组数据显示,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洗脑正在失效,美国年轻人中非二元性别认同比例连续三年下滑,从6.8%降至3.6%,近乎腰斩。
所谓非二元性别,指个体认为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之外,或不属于任何性别,这一概念曾被左派极力宣扬,甚至包装成时尚、进步的象征,误导了不少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
英国白金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埃里克・考夫曼的报告《美国年轻人的跨性别与酷儿认同的下降》,综合了高等教育研究所、美国疾控中心(CDC)等多个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
其中个体权力与表达基金会对5万多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仅3.6%的年轻人认同非二元性别,较前两年的5.2%和6.8%持续下降,多所院校的比例更是近乎减半。
![]()
结语
有人将这一变化归功于保守派价值回归或美国政治右倾,但本质上,这是年轻人摆脱意识形态绑架、回归常识的体现,过去左派掌权时,将性别这一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复杂化,衍生出数十种性别分类,让青少年陷入认知混乱。
而随着左派谎言接连被戳破,多元性别叙事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年轻人逐渐清醒,性别本就不是复杂的政治议题,而是最基本的生理常识。
这一趋势背后,是西方社会理性的回归,当政治正确的滤镜被打破,人们开始摆脱意识形态裹挟,重新审视事物的本质,西方社会标榜的自由神话正在一步步露馅,所谓自由公正,若只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最终只会沦为打压异见的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