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 415 亿清仓英伟达,豪赌 OpenAI 背后,AI 泡沫要迎来终局?
前言
![]()
一年前,软银孙正义与英伟达黄仁勋相拥而泣,为当年 “卖早了” 英伟达的操作扼腕不已。彼时所有人都以为
若再给孙正义一次机会,他定会重仓持有这家 AI 时代的 “芯片王者”。
可孙正义从不按常理出牌。近期软银发布公告,宣布清仓全部英伟达持仓,套现约 58 亿美元(约合 415 亿元人民币)。
消息一出,英伟达股价当晚下跌,市值一夜蒸发千亿美元。
一边是全球追捧的芯片巨头,一边是孙正义果断割肉离场,这波操作让市场哗然。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套现的资金直指 OpenAI,这家被认为是 AI 革命核心的企业。
孙正义的押注到底是远见卓识,还是又一次 “豪赌”?千亿市值蒸发的背后,AI 行业是否已暗藏泡沫破裂的信号?
两度清仓英伟达,孙正义的 “孤注一掷” 投资哲学
![]()
孙正义此次清仓英伟达,并非首次与这家芯片巨头分道扬镳。
早在 2019 年,软银就以 36 亿美元清仓全部英伟达持股,后来在 2020 年重新买入,直至此次最新抛售。
这一前一后的操作,成为投资圈的经典警示案例 —— 若软银当时保留那些原始股份,如今价值已超过 1500 亿美元。
很多人只看到孙正义 “没拿住” 牛股,却忽略了他的投资逻辑。2019 年清仓时,软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彼时孙正义并不认为英伟达是 AI 核心标的,为了更有潜力的布局舍弃成熟资产,是他一贯的风格。
2020 年,孙正义曾酝酿撮合 ARM 与英伟达合并,交易价格高达 400 亿美元,可惜未能通过监管批准,再次与英伟达失之交臂。
从投资风格来看,孙正义的字典里没有多元化对冲,只有重仓头部概念的 “孤注一掷”。前有 WeWork 上市失败导致软银年亏千亿
后有 2022 年重仓未上市科技公司遭遇估值暴跌,年亏损达 320 亿美元。
但今年上半年,他押注英伟达、收购 Arm 和 ABB 机器人业务,打造 AI 全产业链布局,一度重夺日本首富,从 “全网群嘲” 变回 “励志投资人”。
如今再度清仓英伟达,不过是他投资哲学的又一次体现。
除了清仓英伟达,软银还出售 T-Mobile 股票套现约 92 亿美元,抵押 Arm 股份将贷款额度扩大至 200 亿美元。一系列资产变现操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OpenAI。
豪掷 300 亿押注 OpenAI,资金缺口与泡沫风险并存
![]()
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清仓英伟达是为了履行对 OpenAI 的投资承诺。
“今年我们对 OpenAI 的投资规模庞大,需投入超过 300 亿美元,为此必须变现部分现有资产。”
孙正义对 OpenAI 的狂热远超外界想象。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未来十年 AI 至少影响全球 GDP 的 5% 到 10%,对应每年 9 万亿到 18 万亿美元的回报规模。
“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冲到前面,必须勇敢,必须全押。”
这种狂热在软银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最新财报里 OpenAI 被提及 100 次,而英伟达仅被提及 14 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软银对 OpenAI 的投资回报中,有 80 亿美元收益仅凭一纸承诺就计入了利润。
但这场豪赌背后,风险早已暗流涌动。华尔街分析师指出,软银对外承诺的投资总额与实际可用资金之间,存在高达 545 亿美元的缺口,存在过度承诺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OpenAI 本身还未进入收入爆炸期,反而处于持续烧钱的阶段。有机构测算,OpenAI 2025 年预计亏损超 50 亿美元
若按其披露的 1.4 万亿美元基建投入承诺,未来几年总烧钱规模或超 1000 亿美元。
就连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也在今年 10 月罕见表态,称 AI 领域的某些部分确实存在泡沫,一些 “愚蠢” 的初创公司也能轻易获得大笔资金。
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更是警告,美国股市未来 6 个月至 2 年可能出现急剧修正,AI 引发的资产价格上涨已进入泡沫区域。
无独有偶,华尔街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在三季度大幅减持英伟达,减持比例近三分之二,同时还减持了 Alphabet、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股票。
桥水首席投资官警告,当前市场稳定性正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
循环交易撑不起 AI 神话,物理瓶颈成致命短板
面对巨额资金压力,OpenAI 选择了 “循环交易” 的模式维持运转。
![]()
微软向 OpenAI 投资约 130 亿美元,同时指定自家 Azure 为 OpenAI 独家云提供商;英伟达同意最多投资 1000 亿美元共建数据中心
OpenAI 则承诺采购数百万片英伟达 GPU;甲骨文既是早期投资方,又签订协议未来五年提供价值 3000 亿美元的云服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这种现象比作 “自我吞噬的衔尾蛇”:“表面上是销售产生的收入,实际上只是同一笔资金在各家公司之间循环流动。”
红杉合伙人大卫・卡恩的评价更为直白:“如果一个公司只能活在‘无限融资’的环境里,那它本身就是错的。真正难的是,在动能消失以后还能活下来。”
比资金缺口更致命的,是 OpenAI 面临的物理瓶颈。AI 大规模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而算力扩张需要巨量的电力、土地、水资源等基础资源。
数据显示,2028 年美国数据中心仅电力需求就达 57 吉瓦,但公用事业公司届时最多只能提供 21 吉瓦
存在 36 吉瓦的巨大缺口。除了电力,土地、水资源、光纤网络,甚至变压器等电网关键设备的产能,都难以满足 AI 基建的爆发式需求。
这些物理瓶颈无法仅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循环交易制造了 “需求无限” 的幻象,却可能在 “供给有限” 的现实面前碰壁。
此前 OpenAI 高管提及 “算力投资可能需要寻求政府担保”,就引发美国科技股集体重挫,六大科技巨头一夜蒸发超 4000 亿美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软银近期公布 “1 拆 4” 的股票分拆计划,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回顾历史
2000 年 6 月拆股后互联网泡沫破灭,2006 年 1 月拆股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2019 年 6 月拆股后 2020 年初疫情引发全球大跌。每次拆股都伴随市场动荡,这次是否会重蹈覆辙?
债券市场已率先发出预警,软银近期发行的债券利率超过 8%,意味着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大卫・吉布森直言:“股票市场似乎忽视了这一潜在的、未被资金完全覆盖的风险。”
泡沫破裂不代表革命终结,谁能笑到最后?
从历史规律来看,每一轮科技泡沫的表现虽不相同,但泡沫破裂并不意味着科技革命的失败。2000 年初的互联网泡沫
让无数投资血本无归,但互联网革命在短暂低潮后,依然深刻改变了世界。
这也是当下 AI 行业从业者常说 “不投资的风险远大于投资的风险” 的原因 —— 在指数级增长的革命背景下,谁都不想被对手彻底甩开。
孙正义的押注,本质上是赌 OpenAI 能成为 AI 时代的终极赢家。但从目前来看,OpenAI 既要面对资金循环的脆弱性,又要突破物理资源的硬约束,前路充满不确定性。
英伟达的短暂回调,或许只是巨头换挡的插曲,但其依赖单一芯片业务的模式,在 AI 产业分工细化的趋势下,也面临挑战。
而软银的 545 亿美元资金缺口、OpenAI 的持续亏损、物理资源的刚性约束,都在不断给这场 AI 狂欢降温。
未来能笑到最后的,大概率不会是单纯依赖硬件销售的 “芯片巨头”,也不会是靠循环交易维持的 “概念公司”。
那些能将算力转化为实际产品,真正解决行业痛点、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泡沫退去后站稳脚跟。
孙正义的豪赌能否成功?OpenAI 能否突破瓶颈?AI 泡沫会如何演变?这场关乎万亿市场的博弈,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