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曲艺圈里,要是提起评话这门艺术,那评话大师吴君玉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登台说书,到成为家家户户熟知的评话大师。
![]()
他用一把扇子、一张嘴,把《水浒》里一百多个英雄好汉讲活了,也把苏州评话的魅力刻进了上海人的记忆里。
2008年,77岁的他离开人世,在他去世后的17年里,他的儿子又将评话的旗帜继续扛下去。
![]()
01
1931年,吴君玉出生在苏州,打小就爱听街头巷尾的评话。
不过他一开始并没想着以说书为业,直到1950年,19岁的他做了个大胆决定,拜评话名家顾宏伯为师,正式学说评话。
顾宏伯最擅长说《包公》,刚入门的吴君玉就跟着师傅学这出戏。
![]()
评话这行讲究“说、噱、演”,光是背熟台词远远不够,得把人物的神态、语气都拿捏到位。
吴君玉肯下苦功,师傅教一遍的身段,他私下里反复练,嗓子喊哑了就含块润喉糖接着练。
没想到,仅仅半年后,师傅就给他安排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
第一次上台时,他攥着醒木的手都在抖,台下坐满了老听客,都是听着《包公》长大的,稍有差错就会被听出来。
可当醒木一拍,他开口说起“包龙图坐镇开封府”,先前的紧张反倒不见了,把包公的刚正不阿讲得有模有样。
这场演出下来,台下掌声不断,吴君玉也算正式在评话界站稳了脚跟。
![]()
可就在他把《包公》说得越来越熟练时,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改说《水浒》。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议论,毕竟《包公》是师傅的看家本事,他刚有起色就换题材,万一砸了招牌怎么办?
可吴君玉有自己的想法,《水浒》里的人物更多元,有武松的刚、李逵的憨、宋江的义,更能发挥评话“演人物”的优势。
![]()
为了说好《水浒》,他不仅把原著翻来覆去地读,还特意去请教王效荪、杨震新等评话前辈,甚至跑到扬州向评话名家王少堂取经。
他还把京剧里的身段功夫融进评话表演里,比如用一把扇子就能演出关胜的大刀、花荣的弓箭,让听众看得眼花缭乱。
这种创新的表演方式,后来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
02
1953年,吴君玉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机遇,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评弹团。
这在当时可是评话演员的“顶配”平台,能进去的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可刚到上海时,他又遇到了新难题,上海的听客口味更挑剔,不仅要故事说得好,还得有新意、有噱头。
![]()
吴君玉没被难住,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水浒》的打磨上。
评话里的“噱”就是要逗听众笑,他就结合上海本地的方言习惯,在故事里加些接地气的包袱。
“演”就是要让人物立起来,他为每个梁山好汉设计了独特的动作和语气。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的扇子功,评话舞台上没有真刀真枪,所有武器都靠一把扇子代替。
![]()
吴君玉能拿着扇子转出大刀的威风,也能捏着扇柄模拟弓箭的瞄准,甚至能用扇子的开合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靠着这手绝活,吴君玉的《水浒》成了上海茶馆里的“爆款”。
那时候,只要是他说书,茶馆里准是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
有老听客说,听吴君玉说《水浒》,比看小说还过瘾,每个英雄都像站在眼前一样。
可吴君玉并没满足于只说传统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弹界开始尝试现代题材,很多老艺人觉得难,怕传统技法用不上。
吴君玉却主动接下了改编现代题材的任务,先后推出了《四林山》《桥隆飙》等长篇评话。
![]()
他把传统的“说噱演”用到现代故事里。
比如演《桥隆飙》里的游击队员,用有力的身段表现战斗场景,用通俗的语言讲革命故事,没想到很受听众欢迎,连年轻人都成了他的粉丝。
后来,他还编了个评话小品《厕所风波》,用幽默的方式讲文明礼貌的故事,成了当时的热门节目。
![]()
03
吴君玉这辈子爱评话,连家里人也被他带动着入了行。
他的妻子徐檬丹也是评弹从业者,两个儿子也都会说评话,最让他在意的,是二儿子吴新伯。
吴新伯小时候就常跟着父亲去茶馆,耳濡目染下也爱上了评话。
长大后,他提出要跟父亲学评话,吴君玉却犹豫了很久。
![]()
他知道,“大师的儿子”这个身份既是光环,也是压力,万一儿子说得不好,不仅丢自己的脸,更会毁了儿子的前程。
可架不住儿子的坚持,吴君玉最终还是答应了,但要求比教其他徒弟更严格。
别人练一遍的身段,吴新伯要练十遍,别人背熟台词就行,吴新伯还得理解每个人物的背景和心理。
![]()
即便如此,吴新伯刚登台时,质疑声还是铺天盖地。
有听客说,他是靠着父亲才上台的,根本没真本事,还有同行觉得,他很难超越父亲的成就,不如早点放弃。
面对这些质疑,吴新伯没辩解,只是更加刻苦地练习。
![]()
他把父亲的演出录像一遍遍地看,对比自己的不足,还主动去请教其他评话前辈,吸收不同的表演风格。
吴君玉看在眼里,没多说什么,只是在儿子演出后,悄悄指出他的问题,偶尔也会示范几个关键身段。
慢慢的,吴新伯用实力赢得了认可。
![]()
他在父亲的基础上,加了些年轻人喜欢的新鲜元素,比如在传统故事里融入现代语境的解读,让评话更接地气。
他说的《水浒》既有父亲的影子,又有自己的风格,越来越多的听众开始接受他,甚至有老听客说,这父子俩的《水浒》各有味道,都好听。
除了儿子,吴君玉还带出了不少徒弟,把自己的扇子功、人物塑造技巧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
04
从19岁登台到70多岁,吴君玉说了一辈子评话,哪怕年纪大了,只要有演出邀请,他还是会答应。
2008年4月29日,77岁的吴君玉因病去世,这个消息让评弹界陷入了悲痛。
很多老听众特意赶到追悼会现场,手里拿着他当年演出的海报,哭着说以后再也听不到这么好的《水浒》了。
![]()
上海评弹团为他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出,圈内同行纷纷上台,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评话大师。
吴君玉走后,最让人关心的就是他的评话技艺能不能传下去。
而接过这根接力棒的,正是儿子吴新伯。
那时候的吴新伯,已经在评弹界站稳了脚跟,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不仅要把父亲的技艺传下去,还要让评话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
为了传承父亲的绝活,吴新伯把父亲的演出录音、录像都整理出来,逐字逐句地研究。
他还把父亲改编《水浒》的手稿重新整理,结合自己的理解,推出了新版《水浒》评话。
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让故事更丰满。
![]()
除了传承,吴新伯还在尝试创新。
他和年轻人合作,把评话和短视频结合起来,拍了很多评话小片段发到网上,没想到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
现在的吴新伯,已经成了上海评弹界的中坚力量,有人说他“接了父亲的班,更接了父亲的魂”。
![]()
信息来源:吴君玉抖音百科
中国曲艺家协会:漫忆恩师吴君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