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您的这个小腿疼持续多久了?”医生的话音刚落,62岁的王阿姨露出了为难的苦笑,“大半年吧,以为是走路多了,歇歇就好,忍忍就过去了,谁知道最近越来越严重……”
在医院候诊区,王阿姨正和医生聊着身体最近的几处“不舒服”。这些疼痛,她一直没放在心上,直到小腿的刺痛让她夜不能寐,才被女儿“硬拉”来看医生。
![]()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糖尿病,这三个字对无数中老年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血糖高、口干、乏力,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
但你可知道,糖尿病人身体忽然出现“三处疼”,千万不能托,甚至关乎生命安全!
很多人以为只要血糖稳定,其他“小病小痛”不算啥,实则大错特错。尤其是第三种疼痛,时常被误判为“小毛病”,耽误治疗时机,结果悔之晚矣。
究竟哪三处疼痛是“危险信号”?医生有何科学依据和建议?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疼痛的危机面纱。
不少糖友发现:得病十年,几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迟迟不发,而某天无意间的一阵胸口闷痛、小腿剧烈抽筋或脚趾麻木、胀痛,竟让人猝不及防。那么,这些疼痛意味着什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数据显示,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糖尿病相关的疼痛。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近万名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发现,疼痛部位和并发症高度相关,且身体某三处疼痛,常为重大并发症前兆。
第一处:胸部疼痛,隐性心脏病信号。
糖尿病让血管如同“水管生锈”,血管壁慢慢变厚变硬。
![]()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心脏供血减少,常表现为胸口闷痛或心前区隐痛。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致心脏病风险提升2-4倍。尤其女性患者症状隐匿,极易忽视。
第二处:小腿酸痛、抽筋 , 下肢血管堵塞预警。
糖尿病人下肢血管极易“结垢”,医学称为“下肢动脉闭塞”。表现为小腿肌肉酸胀、抽筋、夜间痛醒。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发病率高达34%。如果长时间放任,极端会发展为足坏疽,甚至需要截肢。
第三处:脚趾(或脚掌)持续胀痛麻木 , 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类疼痛常表现为“灼烧感、针刺感或持续麻木”,多出现在脚趾、脚底。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有38.6%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外周神经病变。大多数人误以为“脚被冻着了”,拖着不治,而小小的疼痛背后可能是神经损伤、感染甚至溃疡,严重时危及生命。
坚持“忍忍就好”带来的隐患,其实远比想象严重得多。糖友如果忽视上述“三大疼痛”,可能面临如下健康恶化:
心血管急症频发。冠状动脉堵塞后,“心梗”就像埋在地雷,只待引爆。上台阶、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闷气短,便是警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梗致死率比普通人高出2倍。
![]()
肢体坏死或截肢风险大幅增加。小腿血管堵塞拖延不治,时间一长,下肢供血骤降,皮肤变暗、溃疡难愈。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糖尿病人因足部问题被截肢。
神经受损、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脚趾、脚掌持续麻木灼痛,夜里痛到不能安眠。神经病变发展至晚期,甚至连走路、穿袜子都变成折磨。
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科就诊。切勿自行在家“热敷、贴膏药”或“拖着不理”。
做好糖尿病常规监测和并发症筛查。括心电图、下肢血管彩超、神经传导速度测试等。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做1次全面并发症筛查。血糖之外“疼痛监测”同样重要。
养成控糖与运动的生活习惯。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 mmol/L、餐后小于10 mmol/L。运动方式建议:快步走、骑车、慢跑,以小腿微发酸为宜,每次30分钟。
调整饮食,少油少盐高膳食纤维,多喝水,控制体重。定时进食,避免剧烈血糖波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