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财长贝森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必须在感恩节前与美国敲定稀土协议,如果中国变卦,那美国将对其进行报复。
贝森特还强调,美国的手段很多,那么,美国都有哪些手段?贝森特为何此时喊话中国?
![]()
必须在感恩节前签约?看似底气十足,实则暴漏焦虑
1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直播节目里突然扬言:美中之间那份关于稀土的协议,必须在感恩节前敲定,否则中国得准备好面对“后果”。
从表面上看,这场“催签”行为,是贝森特在履行职责,为美国经济利益争取时间窗口,但往深了看,这更像是一次公开“施压”,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算盘。
![]()
先来理一理背景,10月底,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釜山碰了个头,谈的就是这事儿。
结果谈出了个框架协议:美国那边承诺,不搞100%关税大棒,中国这边则暂缓实施对稀土出口的新许可制度。
听上去挺公平,但这只是“框架”,不是“合同”,美方现在急了,想趁着感恩节前把字签下来,心里才踏实。
为什么这么急?说白了还是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太深了,中国控制了全球69%的稀土开采量和92%的加工能力。
![]()
而这些稀土,不只是做手机、做电动车用的,更关键的是,它们是美国高端武器系统的“命门”,导弹、雷达、F-35战斗机,哪一项离得开稀土?
贝森特自己也承认,美国短期内无法摆脱这种依赖,至少还得靠中国12到24个月。
这就好比一个人每天要喝水,但水龙头在别人家里,现在他希望签个协议,确保别人不会突然关水,才好安心过节。
但是,光靠“希望”可不够,贝森特这次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话里话外带着威胁:如果中国变卦那美国“有多种报复手段”。
这话听起来凶狠,但也透着点焦虑,因为他明知道,美国现在手里的牌,并不多。
![]()
贝森特嘴上说得硬,可美国政府心里明白,他们现在是在战略资源层面上被动了,不仅是稀土,美国在整个关键矿产领域的“去中国化”进程远没准备好。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在试图打造自己的稀土供应链,也在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稀土资源国共同开发,但进展缓慢。
加工环节更是短板,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完整的稀土冶炼能力,连开采出来的矿石还得送到中国提纯,这种情况可不是一年半载能解决的。
![]()
而中国呢?这几年也在调整稀土出口政策,不再无限制供给,而是通过出口许可制度、有序控制出口节奏,把稀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体系。
这不是针对谁,而是政策升级,可在美国人眼中,这种“合法合规”的调整,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成了“威胁”。
这才是贝森特“定时间、放狠话”的根本逻辑,他不是不了解中方的立场,而是清楚再拖下去,美国就要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
![]()
尤其是在稀土出口管控消息传出后,《华尔街日报》早早放出风声,说中国准备限制向美国军方相关企业出口部分稀土产品。
这条新闻虽然被贝森特在节目里否了,但他否的不是事实,而是市场的焦虑。
谁都明白,哪怕中国没有立即下手,只要有“可能限制”的选项存在,美国军工企业的神经就得绷紧,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足以让美国政府夜不能寐。
所以贝森特这次“限时签约”不是谈判技巧,是一种心理防线,他需要一个确定的时间点来稳定市场、交代政策、安抚产业链,如果中国不配合,那他就得硬上,哪怕知道这“硬”得有限。
![]()
报复两字听起来吓人,实际是“纸老虎”
既然贝森特说了“有多种报复手段”,那我们不妨拆开看看,美国到底能用什么?
第一招,继续加税?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是双输,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已经高达47%,再加上去,通胀就等着再飙一轮,眼下美国经济疲软、消费承压,贝森特自己也心知肚明,不能再“自残”。
![]()
第二招,限制技术出口?这已经在做了,但跟稀土挂不上钩,况且,中国也不是没有反制手段。
稀土卡住美国军工命门的同时,中国在新能源、芯片封装端也在加速突破,你封我技术,我卡你矿物,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第三招,搞“联合采购”或“替代开发”?听上去很高级,但时间成本太高,美国国内的稀土项目还在“可研”阶段,真正建起来得几年以后,而中国的稀土政策调整是一纸文件的事儿,两边节奏不在一个维度上。
![]()
所以贝森特嘴上的“报复”,更多是喊给媒体听的,他需要在国内制造一个强势形象,告诉国会和选民:“我在争取国家利益,如果失败了,那是中国不讲信用,”这样一来,舆论压力就转移了,责任也就转嫁了。
这也是华盛顿惯用的手法:谈不成,就甩锅,但问题是,中国并没有破坏协议,而是按照协议节奏推进出口政策,真正不安的,是美国自己怕来不及。
单看这场稀土协议风波,好像是一次技术性的贸易谈判,但实质上,它是中美结构性博弈的一部分,这场博弈,不是靠一份协议就能终结的。
![]()
美国想要的,是“安全供应链”,也就是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现实是,它还离不开,这就注定了美方在相当长时间内会在“依赖”与“脱钩”之间反复拉扯,嘴上说要独立,手里还在签协议,情绪上想摆脱,现实中又必须合作。
而中国的策略则相对清晰:不主动撕破脸,但也不会无条件配合,稀土不再是“大进大出”的商品,而是战略资源。
该出口的出口,但要有节奏、有条件、有规范,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应有的政策升级,不针对谁,但也不惯着谁。
![]()
贝森特这次“定时表态”,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美国战略上的被动,他们既想要合作,又防着中国,既怕被卡脖子,又不愿承认依赖,这种矛盾情绪,才是中美资源博弈的真实底色。
而这份稀土协议,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无论是锂、钴、镍这些新能源矿物,还是芯片、AI、绿色科技的产业链竞争,都将是一场接一场的拉锯战。
中美之间,不再是“合则两利”的单边期盼,而是“斗中求稳”的现实博弈。
![]()
眼下的这份稀土协议,像是一块试金石,它不仅考验中美是否还能在博弈中找到合作空间,也验证彼此到底愿不愿意为“稳定”付出实际行动。
贝森特设定的时间表,或许能换来一个签字,但签得下不代表信得过,真正能让协议站得住脚的,从来都不是威胁,而是互信。
在当前这个全球供应链高度博弈化的时代,信任,比稀土还稀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