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A新赛季刚开打,一项名为"潜力赛"的新赛事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本被期待成为年轻球员展示舞台的比赛,却因为短短10分钟的时长设计,成了球迷和媒体口中的"四不像"。从末节单外援到全明星扩军,CBA的每一次创新似乎都伴随着争议。
据直播吧报道,新赛季CBA在常规赛结束后新增了潜力赛环节,每支球队将与其他19个对手各进行一场8分钟的额外比赛。这个被官方称为"给年轻球员更多机会"的创新赛制,刚一推出就遭到《东方体育日报》记者薛思佳的尖锐批评:"这到底是什么'四不像'产物?时间达不到,强度达不到,对球员锻炼价值有多少要打问号。"
社交媒体上,球迷的吐槽更是一针见血。有网友调侃:"这是篮球比赛还是广告插播?10分钟连热身都不够。"另一位球迷则翻出数据对比:"NBA夏季联赛单场40分钟,发展联盟也有48分钟,我们的潜力赛连一节完整比赛都算不上。"
争议声中,也有不同声音。媒体人麦穗丰就在个人微博上提出折中观点:"虽然是为了给赞助商补曝光时长,但各队也可以给队内缺少出场时间的球员机会。就跟杨瀚森在NBA的境遇一样,能打比赛总比不打要强。"这种"商业需要+竞技价值"的双重解读,恰恰暴露出CBA联盟在商业化与专业性之间的艰难平衡。
事实上,这已不是CBA首次因赛制改革引发争议。上赛季推出的"末节单外援"政策就曾被批评"为了观赏性牺牲公平",而此次潜力赛的设计,更被质疑是"用球员前途换商业利益"。一位不愿具名的球队经理私下透露:"8分钟能练什么?最多就是让边缘球员投几个篮,根本达不到战术磨合的效果。"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官方宣传中强调"锻炼新人"的潜力赛,实际操作中可能沦为走过场。某俱乐部工作人员透露:"教练组更关注常规赛战绩,这种附加赛大概率会派纯替补出战,甚至可能出现'打卡下班'的敷衍态度。"
当联赛商业化进程与竞技本质产生冲突时,CBA的选择似乎总是倾向前者。从"全明星周末扩军"到"季后赛附加赛改制",每一次规则变动背后都能看到赞助商的影子。但正如篮球评论员苏群所言:"短期的商业利益或许能让联盟财报好看,但长期忽视竞技规律,最终会失去球迷的信任。"
10分钟的潜力赛究竟能产出多少"潜力股"?这个问题或许要等到赛季结束才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联赛不能在商业价值与竞技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再多的"创新"也只会沦为外界口中的笑柄。毕竟,球迷想看的是真刀真枪的对抗,而不是精心包装的广告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