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鲁迅的《狂人日记》很有看头(),其中有段话常被人引用:
![]()
图片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今天再看颇有感触,总想改改,以更适合眼下要表达的主旨: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荒唐”二字。横竖看了半夜,才从这“满纸荒唐言”中看出来,这字的下面是渗着殷红的“血色”的。
![]()
图片
于是,便得“血色荒唐”四个字。但实际上这四个字是我昨日发了《荒唐轶事|摘帽与名额》的视频之后,一位亦兄亦友的朋友在朋友圈写的评论。老正觉得甚是精准,并由此想到鲁迅的这段话。于是,就改了几句。
“荒唐”原是好词,指思想言论的宏阔无涯,后来演化为夸大荒谬、不合常理。当然也可用回来形容行为放荡不羁,亦含慌张、落空等古义。总之,“荒唐”的语义可以涵盖荒谬、乖谬、荒诞等负面评价。如《红楼梦》第一回:“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老舍《茶馆》第一幕:“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
“血色”原指暗赤或鲜红的颜色,亦指皮肤健康红润的状态,或代指血迹。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变化,兼具直观色彩描述与文学象征功能。如鲁迅在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中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里面的“血色”就具有象征意义。
当把“荒唐”与“血色”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组,自然就更具象征意义。“荒唐”中渗着“血色”,“血色”里浸着“荒唐”。这“血色荒唐”不再是一般的“荒唐”,这“荒唐”的背后是人的带血的命运。
说“这历史没有年代”,是在说任何年代都有荒唐事,逢荒唐年代便会更多。
说“横竖看了半夜”,是要说任何荒唐事都体现在细节。你得横看竖看仔细看才可以看得出来,看出来才能体会其中滋味。正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图片
说这些都是为了开设一个新合集,把这些荒唐事逐渐归拢积攒起来,说不定以后真的可以成集。
名称原定“荒唐轶事”,后来觉得叫“血色荒唐”或更好,再后来又觉得“血色荒唐”的面似乎略窄些,最后定下来,合集就叫“荒唐轶事”,但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标题上用到“血色荒唐”。本期就以“血色荒唐”为题。
这个合集总要有个时间跨度,觉得就以中国近现代史之发端1840年为上限,不设下限,哪怕昨天发生的也可入选。领域内容不设限,庙堂之上,市井之中,“荒唐”即可。不按时间排序,可以上一篇鸦片战争,下一篇就是“文革”。选材绝不复制粘贴,必须经过改造加工,另为敏感计,或为“真事隐”。
![]()
图片
今天先说昨日发过的两则:
![]()
图片
【01】戴帽与摘帽
在反右末期,某农场对右派进行摘帽甄别,审查者说:你们要老实交代犯的什么错误。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位区委干部,他说:省领导到县里视察,在干部会上,县领导为省领导倒了杯茶,省领导不喝,说白开水就行。我在下面说:这回可没“舔”上。有人报告上去,我就成了右派。
后来,这位区委干部就成了农场第一个摘帽者。他很幸运,在反右末期被摘帽的只占全部右派的不到10%。
![]()
图片
【2】名额的代价
反右那年,小孙21岁,正在热恋。办公室三个人,还有53岁的老张和30岁的王姐。
一天,老张愁眉苦脸地说,右派名额下来了,咱们仨要出一个到乡下去劳动锻炼一年。
小孙自告奋勇地说,张叔年纪大,王姐孩子小,我年轻,一身力气,锻炼一年,回来正好结婚。
于是,小孙再回来已42岁,当年恋人已做人妇,小孙也在乡下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注:头一件事出自《师哲回忆录》,是师哲的亲身经历;后一件事是老正的忘年交亲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