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抱团入侵”中国职场!低薪抢岗违规入境,就业市场遭冲击
大家好,我是闻叔!2025年深圳、上海的印度从业者越来越多,他们薪资比本地低两成还肯加班。
这群被企业视作“低成本香饽饽”的从业者,究竟是激活市场的新鲜血液,还是正在悄然冲击既有规则的潜在挑战?
职场与街头的双重碰撞
杭州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近来颇感纠结:2025年收到的印度籍求职者简历数量较去年翻倍,他们的期望薪资平均比本地求职者低15%至20%,更让管理层青睐的是,这些求职者对加班安排极少提出异议,会议中也总能快速响应指令。
这种“高勤勉+低成本”的组合特质,使印度从业者顺理成章成为不少企业的招聘优先项。
但这一趋势却让本地老员工倍感困惑,并非自身业务能力不足,而是公司内部逐渐形成“印度同乡优先推荐”的隐性规则,管理层将“文化认同”置于专业能力之上,原本清晰的晋升路径因此变得模糊。
职场的竞争失衡尚未平息,公共空间的礼仪摩擦已愈发凸显。
在深圳地铁上,有印度乘客在车厢内吃手抓饭,食物的味道遍布整个车厢,广州某星级酒店大厅,几位印度客人光脚躺在休息沙发上,过往住客只能侧身绕行,上海外滩观景平台,随意蹲坐或席地休憩的身影也时有出现。
细细想来,这些行为并非刻意冒犯,更多是源于家乡与中国在公共礼仪认知上的差异,他们习惯了相对宽松的公共空间尺度,却忽略了中国社会对“公共场所守秩序”的普遍共识。
![]()
对本地民众而言,真正引发不适的并非文化差异本身,而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被随意打破”的失落感:当“禁止随地进食”“保持衣着得体”这些基本常识反复被漠视,人们难免会产生“规则是否还具约束力”的疑问。
从“零星涌入”到“抱团扎根”
这波印度从业者“来华热”的规模,从两组关键数据中可见一斑,据深圳边检部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逾期停留的印度籍人员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五成。
上海多家移民咨询机构的业务数据显示,来自印度客户的服务订单增幅达30%,在所有国家的客户群体中排名第一。
![]()
从职业分布与地域聚集来看,这些印度从业者多集中于IT与金融行业,深圳南山、上海张江等产业核心区凭借密集的产业资源,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落脚地。
印度从业者之所以能快速在陌生城市扎根,核心得益于其独特的“同乡互助模式”。
通常由一名先行者通过工作或留学获得合法身份,站稳脚跟后便会带动同乡前来,逐渐形成覆盖生活与工作的完整互助网络。
租房有专人对接本地房东,规避租房陷阱;求职依靠圈内推荐,直达企业内部招聘渠道,甚至签证办理、居留续期等事务,都有“过来人”分享经验技巧。
这种模式确实帮助他们减少了融入成本,但也使他们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交社群,与本地社会的互动始终有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群体中还暗藏“灰色入境”的操作链条,不少印度网红在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发布教程类视频,详细传授如何利用旅游签证入境中国,再通过非正式渠道入职企业,这类视频的播放量早已突破百万次。
相较于以往的零星案例,如今这种有教程、成规模的违规操作,无疑会挤压正规工作签证申请者的合法通道,扰乱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只抱团不融入”的隐忧与本质
![]()
这种“抱团聚居却疏于融入”的群体特质,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全球多个国家都曾引发类似讨论。
在阿联酋与卡塔尔,印度籍人口数量早已超过本国原住民;加拿大部分城市也曾爆发过针对印度群体的抗议活动,当地民众举着“回归故土”的标语表达不满,其核心矛盾并非种族歧视,而是难以接受印度群体“优先保障同乡利益、不愿适配本地规则”的行事风格。
若与其他移民群体对比便会发现,东亚移民往往主动学习本地语言与礼仪,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中东移民虽也保持社群封闭,但极少主动参与本地职场竞争。
而当前在华的印度群体,恰好呈现出“既积极抢占职场资源,又不愿调整自身行为习惯”的鲜明特征,这种特质也使其与本地社会的摩擦更易凸显。
![]()
比文化摩擦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群体带来的监管体系漏洞,在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印度人集中的区域,已悄然出现类似“民间服务站”的非正式组织。
这些组织专门为印度同乡提供租房对接、签证续期、工作介绍等服务,其响应速度甚至快于官方渠道。
表面上看,这是同乡间的互助行为,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类操作往往绕开了劳动仲裁备案、税务登记申报、签证资格审核等官方监管环节。
英国伦敦曾有过相似的前车之鉴:随着印度裔群体规模扩大及议员数量增加,当地政策逐渐向印度裔群体倾斜,原本分配给本地社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被大量分流,最终引发严重的社群矛盾。
![]()
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这种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但“先抱团聚集、再争取资源”的苗头已清晰可见,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客观而言,印度从业者来华现象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其本质是两种社会运行体系的碰撞与磨合:一边是中国职场中根深蒂固的“效率优先、规则为基”的生态逻辑,另一边则是印度群体长期依赖的“人情纽带、群体优先”的生存法则。
从深夜写字楼里加班的身影,到地铁中偶尔出现的文化冲突,这些细微变化都在说明,这场无声的博弈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印度从业者是“香饽饽”还是“挑战者”,答案从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
他们带来的低成本劳动力与专业技能,为IT、金融行业注入了活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价值;但“抱团避规”的行为引发的职场失衡与规则冲击,同样需要正视。
全球移民史早已证明,群体融入的关键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共建共识。
对企业而言,不能因短期成本优势忽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对印度群体来说,主动适配本地公共规则与职场伦理,才能真正打破社群壁垒。
对社会而言,需在保障合法权益的同时,筑牢监管防线,避免“民间服务站”之类的灰色地带扩张。
![]()
这场跨文化的磨合,既是对规则包容性的考验,也是多元社会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加班的身影与有序的职场并存,当文化差异在规则框架内被尊重,所谓的“挑战者”自然会成为共生生态的建设者,这,才是应对人口流动浪潮最务实的智慧。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地铁回应“印度人在车上吃手抓饭”:对所有乘客一视同仁,后续多巡查
![]()
信息来源:上官新闻——今日数据精选:公务员成金融从业者眼中香饽饽;特朗普要求苹果停止在印度建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