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资本追捧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手握超400亿融资,创始人顶着“吉利收购沃尔沃操盘手”的光环,一度被视为新能源赛道的潜力股。
然而短短8年时间,这家车企就从巅峰跌落谷底,审计报告显示其负债高达203.67亿元,而账面资产仅39.88亿元,资不抵债的鸿沟难以逾越。
![]()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创始人远赴美国后杳无音信,留下员工讨薪、供应商讨债、车主维权的一地鸡毛。
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初起,政策扶持与资本热钱纷纷涌入这个万亿赛道。
此时,手握吉利收购沃尔沃辉煌战绩的沈晖,带着一身传统汽车行业的光环毅然创业,威马汽车应运而生。
威马在德语中意为“世界冠军”,这个名字既彰显了沈晖的野心,也成为吸引资本的招牌。
![]()
与蔚来、小鹏等选择“代工模式”的新势力不同,沈晖一上来就走了“重资产”路线。
他豪掷六七十亿在温州打造智能化生产基地,目标年产能25万辆,这种自建工厂的操作在大家眼中是非常靠谱的。
毕竟,相较于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沈晖的履历足够亮眼,加州大学硕士学位、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这些标签让投资人相信,他能避开“PPT造车”的坑。
于是资本的热情迅速点燃,百度、腾讯、红杉资本等明星资本纷纷下注,各路国资也紧随其后。
![]()
公开数据显示,威马汽车累计募资超410亿元,这一数字远超“蔚小理”上市前的融资总和。
在资金的加持下,威马发展迅猛,2018年首款车型EX5正式交付,2019年交付量一度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仅次于蔚来,“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称号应运而生。
彼时的威马,风头无两,沈晖频繁出现在各大论坛,描绘着智能出行的蓝图,威马也被视为“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的有力竞争者。
没人会想到,这座用百亿资金堆砌起来的大厦,根基早已埋下隐患。
![]()
巨额融资大多投入到工厂建设等固定资产中,资金回笼缓慢,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速度远超预期,这为后来的资金链断裂埋下了伏笔。
沈晖坚持的重资产模式,虽然带来了生产自主权,却也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压力。
工厂建设、设备采购、产能爬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汽车行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让威马的资金链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更致命的是产品端的硬伤,作为主打“智能电动车”的品牌,威马EX5上市后不久就问题频发。
![]()
车主纷纷投诉,仪表盘莫名闪烁、车联网系统不稳定、手机APP无法控制车辆等问题屡见不鲜。
对于智能电动车而言,这些故障直接击中了产品的核心卖点,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售后服务的缺位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车主反映,车辆出现故障后,4S店常常缺少零部件,维修等待时间长达数月。
有车主撞坏前保险杠后,因无法获得原厂配件,只能从报废车辆上拆卸配件应急,这种糟糕的售后体验,让威马的品牌口碑一落千丈。
为了给投资人交出漂亮的销量数据,威马走上了“饮鸩止渴”的道路。
内部员工透露,公司通过给优惠、半强制的方式要求员工购车,制造虚假的销售繁荣。
2019年威马号称卖出1.6万辆车,其中不少是员工为保住工作无奈购买的人情车。
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没有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反而因车辆积压、价格体系混乱进一步透支了品牌信誉。
![]()
威马一直标榜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却被老东家吉利起诉侵犯商业秘密,最终法院判决威马败诉,赔偿6亿余元。
这场官司让外界对威马的技术实力产生质疑,所谓的“自主研发”不过是“拿来主义”,缺乏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当竞争对手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快速迭代时,威马的产品却停滞不前,逐渐被市场淘汰。
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也加速了崩塌。
![]()
2021年,威马净亏损高达82.05亿元,而创始人沈晖的年薪却高达12.6亿元,整个管理团队薪酬合计17.5亿元,占当年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边是普通员工被拖欠薪资超4000万元,供应商货款17.34亿元迟迟未付,另一边是高管拿着天价薪酬,这种悬殊的对比让内部人心涣散,外部信任崩塌。
2023年,威马的资金链彻底断裂。
三年累计亏损174亿元的财务数据曝光,经审计后的负债总额飙升至203.67亿元,而账面资产仅39.88亿元,资不抵债的局面已然无法挽回。
为了自救,威马先后三次冲击IPO,从科创板到借壳上市,均以失败告终。
![]()
2023年9月,威马官宣终止与Apollo出行的借壳上市进程,第三次IPO失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年10月,威马正式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预重整,这个曾经的造车巨头,终究还是走到了破产重整的边缘。
就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创始人沈晖的行踪成了最大的谜团。
2023年9月,沈晖以参加德国慕尼黑车展为由出国,随后便转机直飞美国纽约,从此再未在国内公开露面。
有知情人士透露,沈晖的家人早已迁居美国,他本人也在纽约等地购置了豪宅,此次出国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金蝉脱壳”。
![]()
尽管威马官方多次发布声明,否认沈晖跑路,声称其“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但这一说法难以服众。
沈晖的微博IP地址一直显示在北京,最新一条动态发布于2024年1月,但接近他的人士透露,这些动态都是由专人在国内代发,其本人早已身处海外。
自2023年春节后,沈晖就未在公司公开露面,所谓的“推进海外业务”更像是掩人耳目的借口。
更令人愤慨的是,在公司濒临破产、员工和供应商艰难度日时,沈晖早已通过股权质押等方式套现离场。
![]()
2024年3月,威马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564户债权人通过视频参会表决,确认的债权总额达33.76亿元。
管理人虽然披露已有4家意向战略投资人和5家共益债投资人通过资格审查,但磋商工作进展缓慢,威马的重整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而远在美国的沈晖,始终未曾露面,也没有任何回国的迹象,他留下的债务黑洞,只能由债权人、员工和车主共同承受。
威马的轰然倒塌,最无辜的莫过于车主、员工和供应商。
![]()
对于上万名威马车主来说,车企“爆雷”后,他们的用车生活陷入困境。
威马智行APP频繁瘫痪,蓝牙钥匙、远程控车等功能无法使用,苹果iOS系统甚至已无法下载该APP。
不少车主只能随身携带机械钥匙,生怕被锁在车外。
更让人头疼的是维修问题,由于售后体系“停摆”,零部件断供成为常态。
![]()
员工的处境同样艰难,威马拖欠员工薪资、赔偿金和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人均债权金额超10万元。
许多员工被拖欠薪资长达数月,生活陷入困境,有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有人则聚集在公司门口讨薪。而那些曾经为威马付出心血的老员工,看着自己亲手参与打造的企业走向崩塌,心中满是无奈与惋惜。
如今,威马的重整工作仍在推进,管理人表示将加快战略投资人和共益债投资人的遴选、谈判工作。
![]()
但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威马想要“起死回生”难度极大。
品牌信誉早已崩塌,产品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车主和供应商的信任难以重建,这些都是摆在威马面前的难题。
从资本宠儿到负债200亿的“弃子”,威马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
它曾承载着沈晖的“世界冠军”梦,也承载着资本的期待和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却因战略失误、产品硬伤、管理混乱而轰然倒塌。
沈晖的远走他乡,留下的不仅是百亿债务,更是无数人的失望与无奈。
这场造车泡沫的破裂,或许会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一个警示。
![]()
造车从来不是一场只靠烧钱和讲故事就能赢的游戏,它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
而对于那些还在赛道上奔跑的车企来说,威马的结局的是一面镜子,提醒着他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不要忘记脚下的土地。
至于威马能否重整成功,沈晖是否还会回国,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