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是和平太久了,40多年没有打仗的我们已经忘了这个世界的险恶,而实际上,国外反华势力们从来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渗透。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听到的内容,甚至日常使用的物品,都有可能受到境外势力的渗透影响,就连文化领域也在被悄无声息地改造,各个行业都能看到它们的存在。
而现在对于我们的渗透形式变得越发多样化,甚至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比如那些每天都在刷短视频、热情分享生活点滴的“打卡博主”。
日本有位战略研究专家在其著作中提出,现代社会已经陷入了一种不流血的新型战争形态。智能手机成为了新战场,虽然很多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四小时,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认知战的目标。
这类新型战争不再依赖传统的间谍工具,而是通过人们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分化社会共识。
![]()
渗透者的身份伪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作为旁观者,而是要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进入我们的关键领域。
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据,一些国家对华情报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从过去的几年发生一次,发展到如今一年会发生多起。
分析显示,超过六成的日本间谍案件都使用了合法身份作为掩护。例如,曾任日本驻华使馆武官的人员在宁波海军军事禁区内拍照时,被现场执勤人员发现。
还有某高校教师,利用学者身份的便利条件,泄露了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洋潮汐数据。这些合法身份反而成了他们获取关键情报最有效的工具,能够直接获取我们辛苦研发的技术成果。
渗透行为本身也被包装成各种看似正常、甚至有益的活动,这是他们的另一层高明之处。这种“行为包装”可以分为粗略和精细两种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通过印制标榜“中日亲善”的教科书进行宣传,而现在则可能通过一些网红博主极力推崇日本的“工匠精神”,却刻意回避侵略历史。
![]()
更加精密的“项目包装”,则像是专门为目标量身定制的陷阱。他们可能会资助某些学者撰写动摇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文章,从思想根基上进行破坏。或者设立名为“区域经济研究”的调研课题,真实目的却是获取军事要塞周边的信息。
也许前一刻还在技术研讨会上与你友好交流,下一刻就可能窃取你的核心技术。
在话语体系方面,渗透表现为对历史的歪曲和去政治化操作。历史上的“笔部队”专门负责制造话语,他们通过篡改教科书推行“奴化教育”,将赤裸裸的侵略美化为“解放”与“共建”。这种逻辑至今仍在延续。
观察当下的一些日本动漫和游戏作品,公然将战犯塑造成富有魅力的英雄形象,将侵略历史模糊化为一场无关正义的“东亚混战”。
![]()
现代的渗透手段更加隐蔽,它将一切内容“去政治化”。日本对中国的信息收集工作从未停止,一位日本社会学家曾坦言:“‘中国’这个题目,已经被日本人反复研究过无数次。”
在华的日本间谍据说规模可观,涵盖商社、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背后实际上是美日《情报保护协定》框架下,“日本收集、美国使用”的合作模式。
当他们要求提供海洋潮汐数据或电网布局图时,会声称这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或“商业投资需求”,但实际上可能服务于军事目的。这种方式比过去的“大东亚共荣”宣传更具欺骗性。
在技术层面,渗透也转向了网络攻击和数据窃取。近年来,我国各大组织经常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针对我国的科技、电信、娱乐、教育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精密网络攻击已经持续了数月。攻击者利用技术漏洞获取访问权限,然后部署恶意工具。
面对这种层层嵌套的渗透威胁,我们需要建立立体的防御体系。首先要运用法律武器和群众路线来识破“身份伪装”。
2023年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已经覆盖了网络等新领域。国家安全机关设立的举报热线,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群众提供的线索。
![]()
此前有渔民在黄海发现水下可疑设备,帮助破获了日本的秘密监测网络。这说明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
此外还需要用专业底线和生活常识来识破渗透行为。科研人员和公务人员要坚守保密底线,对那些看似正常的“合作项目”保持警惕。
回顾历史,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之一就是战前情报工作的“单向透明”。我们绝不能重蹈历史覆辙,让我们的国家再次被渗透得像筛子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