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13F文件披露,七位顶级大佬都盯上了——谷歌。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三季度新买进1785万股谷歌A,持仓市值约为43.4亿美元,在整体持仓中占比为1.62%,新进成为伯克希尔第十大重仓股。
这是伯克希尔首次建仓谷歌母公司。市场普遍认为这笔交易可能出自伯克希尔两位投资经理Todd Combs或Ted Weschler之手——两人此前便多次在科技赛道上有所布局。
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对谷歌配置最为显著,合计持仓占比达37.62%,其中谷歌A类股占比19.14%、C类股占比18.48%,持仓规模约12亿美元,且三季度持股数量均保持不变。
景林资产大幅增持谷歌A类股157.54万股,持仓占比升至9.64%;高毅资产也积极加仓28万股谷歌C类股,持仓占比达12.55%。
相反,段永平旗下H&H投资减持13.49万股谷歌C类股,持仓占比降至3%。
塞思·卡拉曼旗下BAUPOST GROUP基金三季度减持77.59万股谷歌C,最新持仓185.81万股,占其仓位9.45%,位居第二大重仓股。
但斌旗下的东方港湾持有谷歌C类股占比17.35%,尽管三季度小幅减持1171股,仍属核心持仓。
此外,谷歌也是先锋领航、富达、贝莱德、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纽约梅隆银行、景顺、嘉信理财、FisherAsset、美国第三大养老金、老虎基金、潘兴广场、桥水基金、Appaloosa、Soros Fund等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
总体来看,尽管操作策略存在差异,谷歌成为了这些顶尖投资机构组合中的重要配置。
为何大佬们会在同一时点持有同一家公司?
或许不是市场层面的“踩点一致”,更像行业里出现了新的背景变化。
过去两年,AI行业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被模型性能吸走。谁的模型更大、谁的推理更快、谁在通用智能上走得更近。
行业叙事都围绕模型展开,仿佛模型就是竞争本身,是护城河,是未来商业化的全部。
这种逻辑其实有一个天然的限制:当所有人都在比模型,那么差异化要么非常短暂,要么非常昂贵。
而谷歌过去一年给市场展现出的,不是“做了个更强模型”,而是“在把整个生态 AI 化”。
谷歌做的,本质上就是四件事:
生态深度:AI不再单独存在,而是直接嵌进搜索、视频、地图、办公这些真实、高频的场景;
算力体系:用TPU、数据中心、推理优化,搭出一个足够低成本、能长期滚动的算力底盘;
分发渠道:搜索的超大入口、视频网站的流量池、Android的终端覆盖,让AI有天然的触达能力;
产品嵌入能力:每条产品线都能被AI重新增强,把原有业务的杠杆全拉一遍。
简单说,把AI从一个独立技术,变成一种底层能力,让搜索、视频、地图、办公套件、云服务、Android甚至广告系统都进入重写周期。
不再试图打造一个“最强的模型”,而是在系统层面重新布局,把AI当成新的底座,而不是新的功能。
于是,问题就变得更有意思了:对整个社会而言,AI不是一门额外的业务,而是把整个生态价值曲线进行重画。
如果AI行业未来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是不是竞争焦点就会从“谁的模型更强”转向“谁拥有系统级的AI生态”?
这不是传统意义的增长点,更像是一种“增长面”,是一种系统级的演化。
当然,现在仍然只是推测。行业处在早期,方向未必就按今天的线索走;甚至未来可能证明我们现在的理解是错的。
但在一个新行业兴起的阶段,比“追热点”更重要的,是持续提问、持续验证、持续校正自己的认知。
而谷歌正在做的这些动作,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新角度:AI的未来,也许不在于更强的模型,而在于更大的系统。
本文来自和讯财经,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和讯财经”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