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制曲,多数人会说“曲是酒之骨”,但对洋河人而言,曲更是绵柔酒香的灵魂——洋河酒“甜、绵、软、净、香”的独特风味,全藏在小小的曲坯中。制曲是开启洋河绵柔风味的关键,它藏着千百年工艺传承,托举着每杯酒的风骨。
![]()
“曲必重其时”是制曲人刻在骨子里的规矩。推开培养房的门,厚重的湿热瞬间包裹全身,湿漉漉、沉甸甸的,像海绵压在皮肤上。我忍不住问是否开了暖气,老师傅笑着纠正:“制曲从不用外源加热,温湿度全靠微生物繁殖产生,这‘自然发酵’的劲儿,才能养出酿绵柔酒的好菌。”我惊叹于微生物的能量,更明白“挑时候”的背后,是代代人的经验沉淀。
![]()
后来我才知晓,洋河制曲的独特藏在严苛细节中。“上架”作为核心工序,对人与工艺都是极致考验:室温最高达50度,湿度100%,体感温度近60度。洋河采用“中高温大曲”工艺,曲坯需经“前缓、中挺、后缓落”的温度变化,上架时的高温高湿正是“中挺”关键——唯有让微生物充分繁殖代谢,才能产生足够风味物质,这便是洋河酒入口甘甜的秘密。
![]()
为何如此极致?洋河制曲人如同“驯兽师”,驯化的是酿酒所需的特殊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本地土壤、空气中筛选而来,再用代代相传的配方富集、驯化、培养。面对微生物苛刻的生长条件,我们选择妥协,超高温高湿虽对人是煎熬,却是微生物的温床,而这份妥协,换来了洋河酒的独有风味。
![]()
上架需两人同进同出,刚进门汗水便奔涌而出。曲块整齐排列,在极致环境中完成微生物的“狂欢”。这里的时间靠汗水流速与经验把控:力度、角度皆有讲究,早一天晚一天都可能影响微生物活性。弯腰搬运码放的动作虽因环境变得缓慢,却必须精准契合工艺标准。培养房保温保湿全靠房门开合大小,即便很热,也只留窄缝供人进出,一度温差就可能毁掉整房曲。
![]()
二十分钟是身体的极限。上完两副架子,人人腿如灌铅,冲出门外坐在走廊。他们抓起大水壶猛灌,清凉水流过喉咙如久旱逢甘霖,三个小时喝10斤水并非夸张。有位老师傅说:“现在腰不行了,但一摸曲坯就知道它‘渴不渴’‘热不热’,手感比温度计还准。”话语里满是对手艺的熟稔与珍视。
每年都有高校毕业生来实习,我总会先带他们看上架环节,告诉他们:“洋河的曲,是挑日子长出来的,也是靠人熬出来的。”曾有个男生兴奋地拉开房门,下一秒就被热浪冲得趔趄,大喊“好热”。看着他,我仿佛看到当初的自己——起初被艰苦吓退,后来被师傅们的坚守打动,最终爱上曲坯里的温度与希望。我笑着讲解:“现在觉得热,等曲酿成酒,你就知道这热里藏着什么了。”
![]()
“来,干活吧!”老师傅的声音打破沉默,大家拿起磨得发亮的手套走向发酵房。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忽然懂得,工匠精神不是惊天宣言,而是60度高温里稳放曲坯的专注,是牢记黄金时节的严谨,是几十年如一日将汗水与热爱融入工艺的坚守。那些被淬炼出的“手感”、能判断发酵火候的眼睛、融入肌肉记忆的门窗开关尺度,都是酿好曲的底气,更是对事业的深情告白。
![]()
这“炼丹炉”里的每分煎熬,都连着洋河酒的芬芳。师傅们重回热浪中,动作依旧一丝不苟。他们深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制曲核心不能变——曲里藏着洋河老味道,是酒入口甘甜、落口爽净的关键。我们守着的不只是曲,更是代代相传的风味密码,是对质量的敬畏,是手艺人对传承的承诺。
![]()
或许未来制曲设备会更新,但“曲必重其时”的规矩永不褪色。如今,只要还在岗位上,他们就会用汗水与赤子之心,做好每块曲坯。洋河酒的醇香离不开这些饱含匠心的曲,制曲人的故事也会随酒香在时光中沉淀延续。弯腰抚平曲坯,如同呵护珍宝,我仿佛已闻到它在酒坛中绽放的绵柔滋味——那是时光、匠心与洋河人热爱的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