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完朋友圈后
你会不停地打开
江苏一35岁男子竟因此深陷焦虑
确诊抑郁症
相关话题上了热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抑郁症
江苏淮安的小张今年35岁,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复盘白天发生的一切,同事的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回复,都会让他陷入无限“联想”。
尤其在社交软件上,如果小张给同事发消息,但没得到及时回复,就会很焦虑,“发朋友圈两小时,点赞数还没破5,是不是大家都讨厌我?”
![]()
陷入这种焦虑情绪后,小张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但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时常出现坐立不安、头晕、浑身出汗等不适,直到就医之后才发现,他已患上了抑郁症。
在治疗过程中,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住院医师王鑫发现,小张的“高敏感”性格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直接联系。
小张的父母从小对他管教严、要求高,但情感支持上较少,这导致他想要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认可,这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如平时工作中,小张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或事情没照他预想的发展,他就会陷入焦虑、不自信、不断否定中。
目前,小张经过治疗已逐渐好转。
![]()
△小张(右)就诊中
中青报记者搜索发现,小张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人都存在类似的焦虑情绪,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寻求帮助。
![]()
![]()
![]()
高敏感人群占比15%-20%
有哪些特征?
像小张这样的高敏感并非天生的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与人格特质。这类人群天生拥有特殊的神经系统,能更深入地感知和处理内外信息,同时具备更为敏锐的洞察力与觉察力。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达15%-20%,他们对负面刺激的反应强度远超常人,就像小张,即便理性上知道点赞不代表一切,情绪上仍会被“零互动”击垮。
![]()
而社交媒体的算法设计,进一步放大了这类人对他人认可的依赖。即时反馈的机制如同 “数字毒品”,让大脑习惯了用点赞数获取快感;精心修饰的 “完美朋友圈” 则制造出集体焦虑,仿佛别人都在被喜爱,只有自己被遗忘。
3步阻止精神内耗
首先,停止自我否定,学会正视自身、接纳不完美,更要善于发现并欣赏自己的闪光点。
其次,为内心筑起一道 “保护罩”,主动屏蔽无关的流言蜚语,不被外界的纷扰轻易牵动情绪。
最后,多给自己正向心理暗示,常肯定自己的进步与潜力,慢慢变得更坚韧、更积极、更自信。
![]()
3个方法保持情绪稳定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波动,首先要接纳情绪的波动性。当察觉到自己存在负性情绪,可自我引导一下:
①畅所欲言,不要闷在心里
不管是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烦恼,还是心里莫名的低落,都可以跟家人朋友多聊聊。把情绪说出来的过程,本身就是释放压力的过程
②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事情不顺时,不妨暂避锋芒、换个环境,让精神松一松。若事务繁杂,就先聚焦最迫切的事,集中精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其余暂且搁置。
![]()
③放下手机,投入线下生活
可以尝试限定每日刷社交媒体的次数,将省下的时间投入线下社交,面对面的情感连接更能带来安全感。还可以通过运动,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与消极情绪、促进多巴胺分泌、重拾活力。
如果你找不到人倾诉,
负面情绪难以排解,
不妨来找我们——
12351转3
上海市总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
![]()
![]()
我们为你免费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为你一对一服务。
申工社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荔枝新闻、民生周刊等
本期编辑:茅轶婧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观号作者:申工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