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华润置地连续进行了两次搞钱动作。
11月10日,华润置地公布了一项规模达39亿美元的债券发行计划;紧随其后,11月13日,公司宣布减持旗下物业上市公司华润万象生活部分股份。
这两项“组合拳”,预计将为华润置地带来约295.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补充。
首先来看股票减持安排。
五年前,华润置地分拆华润万象生活独立赴港上市,并长期作为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一度超过72%。
今年以来,华润万象生活股价表现强势,从20港元区间一路攀升至40港元以上,接近翻倍,市值也随之突破千亿港元。
本次华润置地以每股41.7港元的价格,减持华润万象生活4950万股,占总股本的2%。
这个价格较当前股价一定折让,完成减持后,华润置地持股比例降至约70%,套现约20.61亿港元。
华润方面表示,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土地收购、项目开发及日常营运支出。
再说说39亿美元债。
这是华润置地时隔六年后再次发行境外美元债,也让它成为继绿城中国、新城发展之后,又一家重启境外融资渠道的国内房企。
过去几年,受部分房企境外债违约影响,境外融资渠道对多数内地开发商几乎关闭。
直至今年,绿城、新城率先破冰,内地房企的境外融资大门才再次打开,但都发债成本都有了显著的攀升。
例如,绿城今年初发行的两笔共计5亿美元优先票据,年息达8.45%;新城发展的4.6亿美元债利率更是高达11.88%。
而两家公司的财报显示,绿城的开发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3%左右,新城控股开发毛利率维持在8%左右。
当你的融资成本逼近甚至超过你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这类融资行为似乎用“饮鸠此渴”来形容都不够贴切了,得用“剜肉补疮”这个词才贴切了。
更让人不解的是,绿城与新城控股在境内的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仅为3.4%与5.55%。
合着境内这么便宜的钱不要,非得要境外高利息的钱?这唯一的解释只有:境内融不到钱了。
那么华润置地呢?作为国企巨无霸,华润财报显示,其融资成本为2.79%。
什么概念呢?就说深铁爸爸借钱给万科儿子,它的利率是2.37%,华润置地借钱成本几乎相当。
同理,明明华润置地在境内融资成本已经这么低了,为啥要去借美元债?难不成利率能跟国内融资持平?
回看六年前,在此次发行美元债之前,华润置地在2019年发行了一笔本金10.5亿美元的永续债,当时的年息是3.75%。
2019年的是什么环境?现如今又是什么环境?发债利率难不成还会比那时低?
当然,作为头部央企房企,华润在融资方面一直优势显著。今年以来,华润已通过定期贷款、中期票据、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融资。
光是6月份,就在三天内连续推进超过150亿元的融资计划,整月融资规模突破200亿元。如今到11月,又重启境外融资渠道。
可以看出,在当前民营房企普遍融资困难、多数企业转向保守的背景下,华润仍凭借其信用优势持续“储粮”。
但一旦进入境外融资市场,华润身上的“光环”就要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重新定价。想从境外资本手里拿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关键就看,华润这次发债的利率会是多少?如果真的缺钱,那或许无论多高的利率,都变得可以接受。
销售端,今年前10个月,华润置地累计合同销售约1696亿元,同比减少16.6%,其中,10月份单月合同销售金额约152亿元,同比下滑51%。
截至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有息借贷总额达2813亿元,较半年增加211.52亿元。
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约616.16亿元,占比约21.91%,包括银行借贷和中期票据,账上持有1202.4亿元现金,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除了融资动作,华润近期还因多个项目的交付问题登上热搜。前有长沙润府“切梁”风波未平,后有上海中環置地中心·润府的“碰瓷”事件闹出笑话。
一边是积极融资“储粮”,一边是交付维权频发,即便是头部房企,在展现强大“搞钱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有“用好钱”的智慧。
在房地产“强者恒强”的逻辑下,华润或许真的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实际项目中体现“央企担当”。
别让每个项目的交付现场,都变成业主集体维权的“团建”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