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芳华(小说连载68-70)
作者/朱军彪(四川)
【作家/诗人风采】
![]()
★朱军彪,四川省资中县人,中学高级教师,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内江重龙散曲社会员,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资中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多篇作品发表于省内刊物。
![]()
【作家/诗人作品】
岁月芳华(小说连载68-70)
朱军彪(四川)
![]()
六十八
晚自习的教室,原本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翻书声,如同一曲静谧的学习乐章。孙晓平伏在桌上,指尖飞快地敲击着计算器,眉头微蹙,正与密密麻麻的操行分表格搏斗。不远处的袁正华,则完全沉浸在手中的《三国演义》里,指尖沿着墨字缓缓移动,不时拿起笔,在页边空白处留下娟秀的批注。
突然,“啪”的一声轻响,头顶的日光灯管瞬间熄灭,整个教室陷入一片粘稠的黑暗。短暂的死寂后,哗然之声四起,桌椅碰撞声、惊疑问询声、甚至带着几分兴奋的喧闹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的宁静。
“安静!都坐好!”班长的声音试图维持秩序,但效果甚微。
就在这时,一簇小小的火苗在袁正华的座位旁亮起,微弱却坚定。他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摸出一截蜡烛,用火柴点燃。暖黄色的光晕荡开,照亮了他沉静的脸庞和摊开的书页。他仿佛周遭的混乱与他无关,只是小心地护住烛火,待其稳定后,便又低下头,重新回到了金戈铁马的三国世界。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烛光下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片值得细细勘探的宝藏。他用笔圈点勾画的动作轻柔而精准,偶尔停下,眼神放空,似在品味谋士的妙计,又似在感慨英雄的悲歌。渐渐的,以他那点烛光为中心,教室里的躁动平复下来,其他同学也陆续点燃备用的蜡烛,一片片光晕接连亮起,教室重新被一种温暖而专注的寂静笼罩。
忽然,后座的同学轻轻戳了戳他的背,压低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正华,听说了吗?本期综合考试,你第五名!操行也是‘优’,一等奖学金没跑了!”
袁正华握着笔的手一顿,笔尖在“诸葛亮”名字旁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墨点。他头也没抬,嘴角扯出一丝无奈的弧度,声音轻得像是对自己说:“别拿我开玩笑了。”这消息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却不是喜悦,而是难以置信的涟漪。
同桌陈智生侧过身,烛光映照着他认真的脸庞,他凑近些,语气笃定:“真的,不开玩笑!名单好像都报上去了。”
袁正华沉默了。他缓缓放下笔,目光从书页上抬起,却并未聚焦于任何实物,而是投向了虚空。教室里的烛光摇曳,在他眼中映出跳动的光点。第5名…… 这两个字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最终撞开了记忆的闸门。
刚进校时,那张成绩单上刺眼的“第38名”,如同一个沉重的烙印;接着是挣扎着前进的每一个脚印:35名、28名、20名、15名……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是别人休息时他仍在默默啃读的教材,是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的忐忑瞬间。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立下的“一专多能”的目标,记得那些因为基础薄弱而倍感压力的时刻,记得那些默默付出却未见成效的焦灼。这两年多,他像一只蜗牛,背负着期望和自己的决心,在学习的道路上缓慢却坚定地爬行。
“也许,我的终点只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他心中掠过一丝苦涩,但随即被更强烈的情绪取代,“但那又如何?我拼尽了全力,让这三年中师生活,没有虚度。” 那些忍辱负重、咬牙坚持的画面一幕幕闪过眼前,鼻尖猛地一酸。
一滴滚烫的泪水毫无预兆地涌出眼眶,脱离控制,“吧嗒”一声,重重地砸在摊开的《三国演义》书页上,恰好落在“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句诗旁,墨迹被泪水洇开一小片模糊的湿痕。好在烛光昏暗,同学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察觉这瞬间的失态。
袁正华没有去擦,任由后续的泪水接连滑落,顺着脸颊滴下。这不是悲伤的泪,是压力释放后的轻松,是努力被见证的委屈,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泪水咸涩,心里却像有暖流经过。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校园。袁正华抱着书本路过那面熟悉的红墙,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公告牌。突然,“喜报”两个硕大醒目的红字撞入眼帘,他的心猛地一跳,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下。
快步走近,目光急切地向下搜寻。一等奖学金的名单里,第三个名字,清晰地印着“袁正华”三个字。阳光照在名字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一刻,所有的忐忑、怀疑都烟消云散,一种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喜悦像蜜糖一样从心底满溢出来,瞬间流遍四肢百骸。他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好家伙!正华,一等奖学金!请客请客!”室友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围住他,笑着拍打他的肩膀,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祝贺。
袁正华从巨大的喜悦中回过神,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豪爽地应道:“好!等奖学金发了,一定买糖买瓜子,大家好好庆祝一下!”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暖阳透过窗户洒进教室。袁正华又在翻看那本《三国演义》,书页上除了原有的批注,似乎又添了些新的笔记。
同学王芳菊路过他的座位,好奇地探过头:“咦,你看小说还做这么多笔记呀?”她指着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
袁正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微笑道:“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看书习惯这样,觉得能理解更深些。”
“真好,”王芳菊赞叹道,“等你看完了,借我也看看呗?我也挺喜欢三国的。”
“好啊,正好快看完了,过两天拿给你。”
几天后,袁正华把书递给了王芳菊。又过了些日子,一个闲暇的午后,两人在教室角落聊了起来,话题自然便是《三国演义》。
“诸葛孔明真是‘多智而近妖’了,鲁迅先生评价得真准。”王芳菊翻开一页,指着一段情节说。
“是啊,尤其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简直神乎其神。”袁正华眼神发亮,“但我更佩服他的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的仁德,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勇猛暴烈,还有曹操的奸雄本色,鲁肃的忠厚长者风范……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王芳菊附和道。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人物塑造谈到情节布局,从战争谋略谈到历史背景,时而争论,时而共鸣,小小的角落仿佛变成了一场热烈的文学研讨会。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本传递着思想与快乐的《三国演义》上。文学的魅力,就在这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绽放出说不尽的快乐光彩。
六十九
腊月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却吹不散车厢里洋溢的青春热气。一辆老旧的公共汽车,像喝醉了酒的汉子,在蜿蜒起伏的乡土公路上蹒跚而行。车身是那种褪了色的蓝白条纹,引擎盖下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伴随着每一次颠簸,车门都发出“哐当哐当”的抗议声。
袁正华、陈智生和韩淑萍挤在车厢中后部的座位上,车窗被一块硬纸板卡着,留出一条缝,冷风嗖嗖地钻进来,却也带走了车厢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劣质汽油的味道。车窗外,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冬景。大片休耕的稻田泛着灰黄,田埂上立着光秃秃的桉树。
沿途的村落,入眼多是青瓦土墙的老屋,岁月的风雨在土墙上刻满了沟壑,有些墙面的裂缝大得惊人,仿佛能窥见屋内模糊的光影和简单的生活陈设。偶尔,会有一两栋新崭崭的“一楼一底”的小洋房闯入视线,贴着白得晃眼的瓷砖,在灰蒙蒙的背景下格外扎眼,引得韩淑萍低声惊叹:“看,又一户万元户!”
车上大多是走亲访友或赶集归来的乡民,穿着臃肿的棉袄,提着蛇皮口袋,用浓重的乡音大声交谈。售票员是一位裹着旧军大衣的大姐,声音洪亮地报着站名,每到一处,便有人上下。车停停走走,每一次启动,都需要司机费力地挂挡,车身剧烈地抖动一番。
“快到了吧?”袁正华望着窗外越来越熟悉的景致,问靠在窗边的梁雅君。梁雅君点点头,脸上带着回家的期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下一个大弯拐过去,就能看到我们村口那棵大黄桷树了。”
汽车在黄桷树下的土路边停稳,几人跳下车,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梁雅君的家,静静地坐落在山坡下的一片竹林旁。
那是一座三合院的老旧房舍,能看出早先应是串架结构,但岁月侵蚀,左右厢房已然改成了土墙,与尚存木架风貌的正堂屋连在一起,像一位穿着打满补丁旧衣的老人。土墙上的裂缝触目惊心,最宽处几乎能伸进一个孩子的拳头。院坝是用三合土夯实的,平整而坚硬,边缘处长着些耐寒的杂草。
坝子左边,靠近条石砌成的边沿处,用破碎的白色瓷片,精心嵌出了一个标准的象棋盘,楚河汉界,清晰可辨。棋盘不远处,同样用碎瓷片嵌着一行字:“一九八四年六月”。袁正华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拂过那些略带粗糙的瓷片,心中默算:“十多年了……”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他仿佛能看到十年前,这家的主人在夏日的傍晚,在此处与邻人对弈,落子声伴着蝉鸣。
院坝右下角,有一口古井,井口用厚重的石板封住,上面安装了一个崭新的手动压水机。铁制的压杆长长的,末端是一个圆润的手柄。梁雅君的弟弟,一个虎头虎脑约莫十来岁的男孩,兴奋地跑过来示范:“华哥,你看,这样弄!”他拿起旁边水桶里飘着的水瓢,舀了半瓢水,从压水机顶部的入口倒进去,“这叫引水。”然后,他双手握住铁柄,用力地上下压动了几下,起初只听到钢管里“咕噜咕噜”的空响,几下之后,一股清冽的泉水便从出水口“哗”地涌出,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剔透的光。袁正华感到新奇,他在城里见过不同的水井,这种需要“引水”的压水机还是头一回见。“这水甜着呢!”梁雅君笑着递过来一个搪瓷缸。
梁雅君的妈妈易阿姨,一位面容慈祥、腰间系着围裙的中年妇女,闻声从厨房里迎出来,双手在围裙上擦着,连声说:“快进屋坐,外面冷!”她身后跟着一位身材敦实、话语不多的男人,是梁雅君的继父彭叔叔。
堂屋里,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寒意。虽然家具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晚饭是地道的农家菜:自家熏的香肠腊肉,油亮亮地切片蒸着;霜打过的萝卜清甜,和骨头一起炖了汤;还有嫩生生的青菜,以及易阿姨特意炒的腊肉蒜苗。满满一桌,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了朴实温暖的家的味道。易阿姨不停地给大家夹菜,彭叔叔则憨厚地笑着,劝大家多吃点。
晚饭后,年轻人闲不住,相约去镇上的卡拉OK厅。所谓的歌厅,其实是临街一间改造过的屋子,门口挂着一块闪烁的霓虹灯牌,写着“夜来香卡拉OK”。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一股热浪混合着烟味、瓜子味和廉价香水味扑面而来。厅内灯光昏暗,只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和一套功放音响是崭新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着带有泳装美女背景的LD碟片画面,歌词字幕是蓝色的繁体字。点歌本是用塑料封皮包着的厚本子,上面手抄着密密麻麻的歌名。
老板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男人,叼着烟,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元一首,唱不?”他吐着烟圈问。袁正华豪爽地掏出十块钱:“我们几个,每人来两首!”韩淑萍抢先点了一首《甜蜜蜜》,拿着笨重的有线话筒,声音略带紧张却唱得投入。陈智生吼了一首《水手》,虽然有些跑调,但气势十足。梁雅君点了首《童年》,声音轻轻的。轮到袁正华,他点了一首《朋友》,唱到动情处,几个年轻人都跟着哼唱起来。
狭小的空间里,歌声、笑声、交谈声混杂在一起,虽然设备简陋,却是那个年代小镇青年最时髦的消遣。估摸唱了个把小时,大家心满意足地走出歌厅,寒冷的夜风让人精神一振,袁正华抢着付了钱,一行人说说笑笑地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一行人又兴致勃勃地前往韩淑萍的老家——罗泉古镇。
古镇依山傍水,子来桥横跨在珠溪河上,桥头巨大的石刻龙头虽历经风雨,依旧威严地镇守着这片土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木结构青瓦房,吊脚楼、防火墙,无不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韩淑萍如数家珍地介绍:“我们罗泉,以前可是因盐兴镇哩!”她指着一条深巷,“那里是保路运动罗泉会议旧址,出了好多英雄人物。”
他们先去参观了盐神庙。庙宇不大,却古意盎然,里面供奉的既非龙王也非灶神,而是盐业始祖管仲。韩淑萍解释道:“因为罗泉的盐,是井盐。”这让大家感受到了小镇独特的历史底蕴。
随后,他们探索了镇外的罗泉溶洞。洞口隐蔽,入内则豁然开朗,钟乳石、石笋、石幔千姿百态,在昏黄的手电筒光照下,显得光怪陆离。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根从洞顶垂直而下的巨大石笋,形似一根长鞭,长达七八米,被当地人称为“神鞭”,众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洞内还有一奇景,一根粗壮的青杠木,据说就是从山顶打入,用于当年提取卤盐的井架遗留物,仿佛历史的见证。
游玩尽兴,重头戏便是品尝闻名遐迩的罗泉豆腐宴。他们走进一家临河的老店,店面朴素,却座无虚席。热情的老板端上来的菜肴,令人大开眼界:口袋豆腐、熊掌豆腐、豆腐鱼、豆腐包子、麻婆豆腐、蟹黄豆腐……林林总总,竟然有三十四道之多,满桌皆豆腐,形色各异,香气扑鼻。
那豆腐本身,洁白如玉,触感Q弹。袁正华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嫩滑无比,豆香浓郁,果然入口即化,回味悠长。韩淑萍自豪地揭秘:“别处的豆腐可没这个味儿!全靠我们达摩山和营盘山那两口古井的水,里面含有一点天然的卤水,点出来的豆腐就是不一样。”
窗外是潺潺流水,屋内是热气腾腾的豆腐宴和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古老的镇子,独特的风物,纯真的友情,都融汇在这顿充满豆香的午餐里,成为他们青春记忆中最鲜活的一页。
七十
春寒料峭的二月,师范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还没抽新芽,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轻颤。状元街的青石板路被连绵春雨洗得发亮,两侧灰瓦房檐下还挂着未干的水珠。
"这馒头简直能当橡皮擦!"李仁永掰开食堂发的黄褐色馒头,在作业本上划了两下,果然留下淡淡印迹。食堂里弥漫着白菜炖粉条的水汽,墙壁上经年的油渍在潮湿空气里泛着光。
袁正华把铝制饭盒推开的声响惊动了邻桌:"走不走?听说王老师家新开的馆子,回锅肉用郫县豆瓣炒的。"
七八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穿过校门时,正遇见教音乐的张老师系着围裙往自家餐馆搬啤酒箱。见到学生,他不好意思地把沾着面粉的手往围裙上抹:"来吃饭?我家那口子炒的鱼香肉丝绝对正宗。"
新开的"师味小厨"里,黑板改成的菜单还带着粉笔灰。戴眼镜的数学老师正拿着计算器算账,师母锅铲翻飞间飘出呛辣香气。屋檐下水珠滴答声里,袁正华看见玻璃窗上凝结的雾气,恍惚觉得还在课堂。
"干煸四季豆三块五!"李仁永指着价格牌惊呼,"比食堂贵五毛,但你看这油光!"红油在搪瓷盘里滋滋作响,青花椒的麻香混着蒜香扑面而来。众人纷纷掏出手帕包着的饭票和零钱,钢镚在木桌上叮当脆响。
暮色四合时,状元街霓虹初亮。破旧音箱里传出"带走一盏渔火"的歌声,夹杂着电流杂音。游戏厅闪烁的彩光映在青石板上,像打翻的调色盘。
"这调跑得比拖拉机还颠!"某晚宿舍熄灯后,上铺的王磊捂耳朵抱怨。劣质话筒的啸叫声刺破雨夜,却让袁正华想起音乐课上的发声练习——张老师说过,老百姓唱歌图的是心气通畅。
春雨渐密时,他们趴在铁架床上填写分配志愿。袁正华的钢笔在"意向任教地区"栏久久悬停,窗外的歌声混着雨声飘进来:"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多年后站在乡村小学讲台上,袁正华总会想起那个春天。当他教孩子们唱《涛声依旧》时,突然明白当年那些跑调的歌声里,藏着多少人对生活的笨拙抵抗。就像状元街上那些开餐馆的老师,锅铲声里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教书育人。
![]()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欢迎长期赐稿,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译诗,诗评,诗配画
文学理论
散文,随笔,杂文、小说
来稿请寄:153811241@qq.com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