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何烨
每个周六,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仇家村、北旺村的孩子们都会迎来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的哥哥姐姐。这些大学生为他们辅导功课,还教他们做手工、认识3D打印、了解各种职业……这个开设在乡村里的周末小课堂,就是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淄小青”志愿服务社团的成员们开展的“小青学堂”。
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2017年夏天,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团委与北郊镇白寨村联合举办暑期“希望乐园”时,发现当地不少双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周末主要由祖父祖母照看,老人的陪伴大多是对衣食住行的保障,却难以带给孩子们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的孩子还因缺乏陪伴,沉迷于手机游戏。
经过进一步的调研和沟通,学校团委与团淄博市周村区委合力打造的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小青学堂”关爱乡村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即“小青学堂”)应运而生。
8年来,到“小青学堂”开展志愿服务的队伍日益壮大。团队目前有160多名成员,来自智能制造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等18个不同院系。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权益部负责人、“淄小青”社团指导教师杨鸿基介绍:“除了应急救护、礼仪等通识课程,还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将集成电路拼插、icode编程、剪纸、泥塑等种类繁多的课程融入了‘小青学堂’。”
许多孩子初到“小青学堂”时不善于表达,学习习惯欠佳,甚至透出几分“叛逆”。为了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志愿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从孩子们的爱好入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2024级学生、志愿者王世豪对一个叫豪豪的男孩印象深刻。这个男孩最初常在课堂上走神,对学习总提不起劲头。细心的王世豪发现他喜欢玩游戏,便以此为切入点,将数学题设计成闯关游戏,让豪豪在一次次“通关”中体会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慢慢地,他上课开始抬头听讲,甚至会主动参与互动。”
志愿者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细致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关注到小男孩嘉嘉在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学校2023级学生、志愿者邱俊杰在课后悄悄找他谈心。原来嘉嘉不是不想表达,而是畏惧表达。先前嘉嘉将“苹果”读成“宾果”时,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模仿和调侃,这成了他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志愿者便耐心倾听嘉嘉的想法,并在一次次交流中,见证着嘉嘉一点点变得活泼、积极。
作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也在一次次“小青学堂”中收获成长。他们在这里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服务的能力。王世豪坦言,自己在中学阶段一上台就会紧张发抖,经过一年来在“小青学堂”的锻炼,如今已能从容把控课堂氛围、自信主持大型活动。
2021级学生、志愿者仲品蕙曾是“淄小青”志愿服务社团的成员,在升入本科后参加职业规划大赛时,她选择了社会服务方向,未来想去做社区服务工作,这些都和当年“小青学堂”的服务有很大的关系。这项最初希望通过教育帮扶,为乡村的教育、文化振兴出力的工作,也在一年又一年的耕耘中收获果实。仇家村党支部委员巨文娟观察到村里孩子一点一滴的改变。“不少孩子每周都来参加活动,他们从一开始的不爱说话,到主动和志愿者交流,也有的孩子本来成绩不太好,慢慢变得乐学、好学。”
这些都是“小青学堂”的初心得到的回响。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团委负责人项洋表示:“‘小青学堂’是学校诸多志愿服务品牌之一,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辅导、职业启蒙等,帮助乡村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不仅促进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更是一门‘行走的思政课’,在服务中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储备潜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乡村建设链的有机融合。”
(文中豪豪、嘉嘉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