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五张司机室的照片,哪个和你现在的工作环境最为相似?
A.
![]()
B.
![]()
C.
![]()
D.
![]()
E.
![]()
港口的高空之上,起重机司机室是司机们接卸八方来货的“战场”,也是观察行业温度的微观窗口。判断一座港口发展得好不好、一线员工福利实不实,无需堆砌数据——看一眼司机室里那把椅子,答案便尽在其中。
![]()
在上面这个司机室里操作的司机,绝对是码头里资历最深的“骨灰级玩家”。虽然地板早已包浆到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座椅的皮革开裂、海绵塌陷,但操控手柄却锃亮发光,那是成千上万次精准操作留下的印记。
一般来说,这种司机室大多出现在煤炭、散杂货码头,或是内河的小型码头。这些地方粉尘弥漫,基础设施往往跟不上航运节奏,司机的福利待遇也随之“打折扣”。部分内河码头招聘吊机驾驶员,底薪在4000-5000元/月,再加上计件提成,月薪最多可达六七千元,更多时候是吸引没有相关经验或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入行。
![]()
![]()
上面这两张图和前面的相比,稍微好了一点(但不多),至少司机室还算干净,只是座椅依旧“负重前行”。也有圈友表示:“我坐的椅子海绵下的铁架子都出来了。”
这话毫不夸张:365天全天轮班,24小时总有人在椅面上辗转腾挪,即便当初是厚实的真皮材质,也扛不住这般常年累月的损耗。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老话在司机室里有了最鲜活的注脚。磨损的不只是座椅,就连耐磨的防滑地板,也被无数双工装鞋的鞋跟磨出深深的凹痕。
![]()
再看另一处司机室,环境总算“进阶”了几分——干净的墙面、规整的设备,可空间依旧逼仄得转不开身,司机进出都要侧着身子。
除了座椅之外,有没有空调也是反映司机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细节。起重机驾驶室悬在高空,冬天是灌风的“冰窖”,夏天是暴晒的“蒸笼”,零下低温与四十度高温的交替里,没有空调的驾驶室,简直是对生理极限的考验。
![]()
真正的“升级版”司机室,大多藏在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或新建现代化码头里。这里的驾驶室一尘不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多功能按键、高清触控屏取代了老旧旋钮,金属质感的操作台一尘不染,坐在驾驶座上,指尖划过按键时都带着几分“科技范儿”。与之匹配的,是更优厚的待遇:底薪直接冲到6000-8000元,加上计件收入,月薪破万已是常态,福利保障也更为完善。
驾驶室的椅子好了,可一线司机的“难”还有隐忧。不少员工吐槽,码头前沿往往没有配套厕所,小解只能硬扛或就地解决,大解则要蹬着自行车跑几公里往返,这不仅是对司机生理极限的考验,更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让许多女性司机因不便而对这份工作望而却步。
![]()
2014年,厦门远海码头完成自动化改造,成为我国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随后,青岛前湾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等自动化码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此,司机们从高空中的驾驶室,搬进了空调恒温的远控操作中心。
于是,椅子彻底换代了。这一代的椅子,成了普通白领都熟悉的人体工学办公椅。它不再需要厚厚的海绵座垫,因为司机随时可以站起来活动身体,工位到卫生间的距离也不再遥远,也让更多的女司机有机会加入码头。
当然,这类码头的远控操作员岗位,招聘要求也与传统司机大不相同:普遍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优先录取机电、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不仅要熟悉起重机操作原理,更需掌握远控系统操作、基础故障排查及数据记录分析能力,部分码头还会对新员工进行为期3-6个月的系统化培训,考核通过后方能独立上岗。
与之匹配的薪资福利也全面升级:底薪普遍在8000-10000元/月,还有绩效奖金、安全奖、高温补贴等,综合年薪可达15-20万元,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港口。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还可能出现VR远控舱,司机戴上头显,即可进行远程控制,不再需要固定的座椅。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一把椅子的变迁,从来都不是“小事”,一方面,是码头从传统装卸到智慧化不断演变的小小缩影;另一方面,展现了码头从“能用就行”到“人是生产力核心”的管理观念变化,对码头司机而言,这把每天相处八小时的椅子,是码头发展中带给一线员工的温度,也是最实在的“福利晴雨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