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那座巨大的、早已废弃的中央核武器储存基地“诺夫哥罗德-18”,这次将带大家参观其中最大的核弹储存设施之一——“设施-511”,建于1956至1957年间。
关于基地本身的历史,可以在我们的第一篇文章中阅读。而这次,我们将直接进入储存库的考察部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Росатом)网站上发布的、由国内核盾牌创建先驱之一N.S.比留科夫撰写的《生于原子时代》一书的多卷本中,以及在国防部第12总局的参考资料和战略火箭军手册中,核武器创建的历史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包含了大量的日期、命令和姓名。尤其是关于这座基地的内容相当丰富,因为它是第一批同类设施建设浪潮中的产物。所有这些信息早已过时,如今其中没有任何保密内容。
如今,储存核武器已不再需要如此庞大的空间和众多建筑,因为它们早已不再以分解状态储存。过去需要占据数公里面积、多个设施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一个小型的现代化建筑即可。这正是旧式核武库被退役的主要原因。
![]()
在森林中央、一个人工土丘旁,矗立着一座不起眼的伪装建筑,里面隐藏着通往这个地下设施的入口。
![]()
这座单层附属建筑是伪装结构的一部分,内部设有变电站以及其他维持生命支持系统的房间。
![]()
我们先进去看看。
![]()
这里曾经有几间办公室。
![]()
![]()
![]()
![]()
还有一个气候控制装置大厅,用来维持储藏室内所需的湿度和温度。
![]()
可惜的是,这些设备如今已经被彻底拆解了。
![]()
![]()
伪装建筑本体的出入口设有两个方向。
![]()
![]()
其中一侧连接着另一组附属房间。
![]()
这里曾设有消耗性文件的储藏室。
![]()
还能看到基地最后一批管理者留下的痕迹。
![]()
卫生间。
![]()
![]()
![]()
伪装建筑的主要部分是一处带有桥式起重机的装卸平台,不过这座起重机也已经被切割报废。
![]()
起重机位于向地下延伸的货运竖井上方。
![]()
在竖井一侧还有供人员出入的楼梯,但那也被割成废铁。
![]()
从下方看货运竖井和人员入口的样子。
![]()
从那里,一条运输通道深入山体内部。
![]()
与基地内其他储藏设施不同,这处仓库没有铺设窄轨铁道。
![]()
通道通向一个长形大厅,右侧连接着五个储藏舱室,左侧则是用于定期维护作业的工作舱。
![]()
![]()
过去,每个储藏舱(penал)的入口都由金属防护闸门保护,闸门后面还有密封舱门,但这些如今全都成了废金属收购者的牺牲品。
![]()
这里是定期维护作业大厅的样子。
![]()
大厅天花板下方原本安装着一条吊车梁,但那也被切割成了废铁。
![]()
我们返回去看看。
![]()
![]()
这里唯一还剩下的金属物品就是灭火器。
![]()
现在让我们看看大厅右侧那些储藏舱还剩下些什么。
![]()
第一个舱。滑动防护门的门洞后面原本是扩展室,再往里可以看到密封门的门洞。
![]()
这是储藏舱的主体部分。天花板下方过去同样装有吊车梁。
![]()
下一个舱。
![]()
这里已经没有扩展室了。
![]()
第三个舱。
![]()
在入口左侧曾有一个用于存放耗材和文档的房间。
![]()
这是储藏舱本身。
![]()
![]()
吊车梁的存在如今只剩下切割火焰留下的痕迹。
![]()
![]()
这是最后一批驻守者留下的清单——在中央核武器储存基地(ЦБХ)解散后,他们在这里存放的是常规武器。
![]()
第四个储藏舱。情形依旧。
![]()
![]()
![]()
第五个储藏舱。
![]()
![]()
![]()
但这还不是全部。
![]()
在大厅尽头有一条通往运输小车停放区的通道,这个停放区设在紧急出口的通道中。
![]()
这条通道通向一处由混凝土板覆盖并被泥土掩埋的货运竖井。在主入口被摧毁的情况下,这里应当被打开,用以借助移动式起重机将物资运出。
![]()
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展示一个规模更大的储藏设施,然后再带大家参观基地内的双层地下建筑。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
感谢观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