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的田间地头,以往“狼烟四起”的景象已难觅踪影。曾经让农民犯愁、基层治理头疼的秸秆,正悄然经历一场从“生态负担”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蜕变。这背后,是安岳县直面“禁烧”困局,以改革破题,推动治理方式从“末端堵”向“源头疏”的战略转型。
“堵”“疏”结合,改革破局解难题
曾几何时,秸秆是农民眼中“不值钱又没法办”的负担,也是基层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好用”的顽疾。禁烧与农户实际需求的矛盾,个体行为与社会效益的冲突,考验着地方的治理智慧。
安岳县深刻认识到,必须跳出“就禁烧抓禁烧”的窠臼,向改革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于是将重心从“禁”与“堵”转向“疏”与“引”,着力探索秸秆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途径。
燃料化:小秸秆“燃”起新产业
在大平镇,陈阿姨熟练地将田里的秸秆捆好,随后拨打电话“摇人”:“龙云村3组土坡上三捆秸秆,你们来拿走吧。”不到一刻钟,两名村干部驾驶电动三轮车赶到,将打包好的秸秆运往“秸秆回收点”。经过称重,陈阿姨这次收获的秸秆总计变现14元。
“地里的秸秆能换钱。”这在大平镇已不是新鲜事。“百姓将秸秆送到回收点,按斤计价,平均每斤0.15元。”大平镇副镇长蒋晓东介绍,“回收后的秸秆经企业加工制成生物质燃料,销往市场。”
在四川中秸能源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粉碎后的秸秆被压缩成颗粒状燃料。作为全省重要的生物燃料生产基地,该企业年处理秸秆能力达5万吨,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这些清洁燃料供给供暖、电厂、医院以及烤柠檬、烤酒、烤烟、中药材烘干等多个领域的企业。而大平镇回收来的秸秆,多数运往此处,实现二次创收。
昔日田间“狼烟”,如今化作清洁“薪火”。一条“农户收集—定点回收—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实现了百姓增收、环境改善、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基料化:小积分“撬”动大循环
在朝阳镇毛店社区,“秸秆换积分、积分换物资”的模式让秸秆成了“抢手货”。毛店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勇军的微信群里,不断弹出带着时间地点水印的秸秆回收照片。
村民上交秸秆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在社区“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年底村集体经济分红也与积分挂钩。这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更探索出一条秸秆基料化的新路。
在社区的秸秆综合利用仓库,左侧堆满成捆秸秆,右侧整齐排列着粉碎机、打包机等设备。“我们还以每捆(约直径50公分一捆)5元的价格上门回收秸秆,回收来的秸秆会在工厂内加工制成食用菌栽培基料。”张勇军介绍说,“上一季我们用秸秆基料成功培植食用菌3000余斤,产值约3万元,为集体经济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饲料化:小饲料“省”出大效益
在安岳县元坝镇,连片水稻喜迎丰收。龚发明肉牛养殖场负责人龚发明正驾驶新购置的大型割草机收割秸秆。今年6月,他专程赶赴深圳花费10万余元购回这台设备。“如果下半年秸秆收得好,购买设备的钱就能回本!”龚发明信心满满。
回到养殖场,他将收回的秸秆撒上酵母,打包覆膜,制成一块块约80斤重的圆柱形黄贮饲料包。发酵后的秸秆饲料散发着草木清香。
龚发明算了一笔账:养殖场现有80头牛,以往高峰期每天饲料费用需600~700元,如今使用自制的黄贮饲料,半年就节省了近10万元成本。“我们帮老百姓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自己也将秸秆利用了起来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秸秆饲料化模式,构建起“农牧结合”的绿色循环链条,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秸秆利用量达63万余吨,综合利用率达94.75%。稻谷、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多种方式得以高效利用。
来源 | 中国改革报 作者:唐元龙 易奎西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