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正侵蚀中国老人!骗光养老金、被忽悠自杀,这些陷阱被曝光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我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熬夜刷视频、为网红氪金打赏的,早已不只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被短视频牢牢绑架,从身体到钱包,从精神到家庭,一步步被侵蚀。
他们对着屏幕里的内容深信不疑,把糟粕当真理,不惜透支健康、掏空养老钱,甚至和子女反目,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早已普及,我们是不是该问一句:谁来守护老年人的数字安全,那些看似有趣的短视频,到底藏着多少针对老年人的套路?
![]()
短视频正在吞噬老年生活
第三方平台的数据触目惊心:老年群体月均上网时长高达129小时,折算下来每天超过4小时,而短视频以35.1%的使用占比稳居榜首。
这意味着,很多老人的一天,几乎是在滑动屏幕中度过的,但这种沉迷带来的,从来不是快乐,而是实实在在的伤害,甚至是致命风险,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武汉89岁的李奶奶。
2024年底,她在视频号频繁浏览老人吸子女福气相关内容,平台通过后台数据捕捉到她的偏好后,开始源源不断推送活太久克子孙,自杀挡灾等极端内容。
![]()
这些视频被她反复观看,最终刻进了她的认知,2025年3月,儿子遭遇车祸、女儿生意亏损,李奶奶坚信这是自己拖累所致,深夜吞服两瓶降压药。
尽管家属及时送医,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她还是在一个月后离世,家人整理她的手机时发现,同类有害视频占了浏览记录的87%,评论区满是老不死的拖累后代这类恶毒言论。
无独有偶,上海市民政局的报道中提到,另一位网友的外婆,也是在观看类似视频后喝下农药,所幸发现及时洗胃,才捡回一条命。
除了这种极端的精神伤害,短视频对老年人身体的侵蚀也无处不在,武汉62岁的陈阿姨,春节期间连续一周躲在被窝刷短视频到凌晨3点,最终引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险些失明。
![]()
这不是个例,长期低头刷视频导致的颈椎病、熬夜看屏幕引发的高血压、精神衰弱,在老年人群体中屡见不鲜,年轻时总被父母念叨少看电子设备伤眼睛。
如今他们却成了电子设备的重度依赖者,只是当年的电视机,换成了更具诱惑力的短视频,更让人无奈的是,短视频还在悄悄破坏家庭关系。
曾经全网爆火的秀才、一笑倾城,还有凭借南登北调走红的白城大姐,只是随手发布日常视频,就吸引不少老年人千里迢迢跑去奔现。
这些老人无视子女的劝阻,一门心思相信屏幕里的家人,甚至因此和子女争吵不休,短视频就像一堵墙,隔在了老人和家人之间,让本该温暖的亲情变得疏离。
![]()
从精神控制到财富收割的完整陷阱
很多人觉得,老年人沉迷短视频是因为孤独,或是子女陪伴不够,不可否认,孤独是一部分原因,但把所有责任推给陪伴缺失,其实是低估了短视频平台的套路。
从吸引沉迷到疯狂收割,背后是一套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的完整闭环,每一步都精准踩在人性弱点上,短视频能牢牢抓住老年人,首先靠的是算法茧房的精神控制。
老人精力有限,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简单直接的情绪输出而不是复杂的逻辑论证,那些不讲证据只喊口号的内容,比如某食物吃了能长寿,子女不孝就会倒霉,正好戳中了他们的舒适区。
平台通过分析老人的停留时间、观看次数,精准捕捉他们的偏好,然后反复推送同类内容,老人以为自己在获取新知识,其实只是在不断强化偏见,最终被困在狭隘的信息茧房里。
![]()
对屏幕里的内容深信不疑,就像李奶奶,正是因为多次观看克子孙相关视频,才让算法认定这是她的核心需求,进而推送更极端的内容,最终酿成悲剧。
而且平台的成瘾机制让老年人难以自拔,短视频的无限滚动、自动播放功能,让观看行为变得毫无门槛,手指轻轻一滑就是新内容,根本停不下来。
更有平台推出看视频领红包的奖励,每个视频给几分钱,一天下来能赚一两块,对年轻人来说,这点钱不值一提,但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这不仅是意外之财,更是一种心理满足。
这种间歇性的奖励机制,会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老人像上瘾一样疯狂刷视频,哪怕子女白天陪伴得再周到,到了晚上,算法推送的高刺激内容依然能让老人刷到凌晨。
![]()
这种被动沉迷,早已超出了陪伴能解决的范畴,更可怕的是,当老人彻底信任短视频后,等待他们的就是赤裸裸的财富收割,这背后形成了三条成熟的产业链。
每年从老年人身上卷走的钱财保守估计超过3000亿元,第一条是健康焦虑产业链,2024年中国中老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3860亿元,其中线上渠道占比28%,约1080亿元。
短视频里的专家问诊,患者康复案例,大多是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的产品生产成本不足售价的5%,60%还存在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问题。
比如一些打着降血糖旗号的保健品,其实掺杂了降糖药格列本脲,对老人的身体造成潜在伤害,江苏一位普奶奶,就曾花899元买下成本仅20元的防辐射手机壳,而她的损失在众多受骗老人中只是冰山一角。
![]()
然后是投资陷阱产业链,最典型的就是国宝帮,他们通过短视频向老人推销赝品文物,宣称捡漏国宝,未来必升值,甚至编造故宫藏品是假的,我这才是真的这样的荒诞说辞。
2024年的古玩市场,60岁以上买家占比超60%,短视频平台相关销售额保守估计约200亿元,河南某直播间虚构雷氏家族回收藏品的剧本,单月就骗取3.5万元。
广东湛江的维权案例中,86位老人累计被骗超2000万元,养老钱血本无归,还有孤独经济产业链,套路更是花样百出。
从诱导老人给网红打赏,到推出99元- 199元的兼职课程,比如有声书录制、手机摄影课,宣称学完就能赚钱,实则内容都是网络拼凑而来,完课率不足30%。
![]()
就算学完也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兼职,更隐蔽的是自动包月、免密支付功能,年轻人用完会及时取消,而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操作,哪怕软件已经卸载,扣费还在继续。
老年人有使用网络、享受短视频便利的权利,但这不代表他们要成为被套路收割的羔羊,面对短视频对老年人的全方位围猎,我们不能只靠子女的零散劝阻。
更需要构建一套多维度的保护机制,让老人的晚年既能享受数字时代的便捷,又能远离风险,对子女来说,陪伴和沟通依然是基础,但不能只停留在多陪老人说话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帮老人搭建数字防火墙:比如在老人常用的短视频软件里设置屏蔽词,过滤掉长寿克子孙,保健品治病,高收益投资等有害内容。
![]()
定期帮老人检查手机支付设置,关闭免密支付、自动包月功能,设置消费限额,耐心教老人识别虚假信息,比如告诉他们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专家,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
结语
短视频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成为老年人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的窗口,但当它变成精神鸦片,变成收割财富的工具,就必须被规范和约束。
![]()
老年人的晚年,不该被算法算计,不该被套路消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陪伴、用技术、用制度,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让他们能安心享受数字时代的美好,拥有一个健康、舒心、有尊严的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