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基金圈炸开了锅。93只基金集体拉响清盘警报,智能汽车、消费等赛道产品首当其冲。看着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基金如今黯然退场,我不禁想起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牛市。当时上证指数同样站上4000点,同样上演着得而复失的戏码。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这一次,市场给出的答案却大不相同。
![]()
一、慢牛迷思:当4000点遇上三成上涨股
10月28日那天,上证指数时隔十年重回4000点上方。作为见证过多次牛熊转换的老股民,我本该欢呼雀跃。但打开量化系统一看,三个交易日后指数回落时,上涨的股票竟然不到三成。这哪里是普天同庆的牛市?分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选美大赛"。
管理层倡导的"慢牛",很多人只看到了"慢"字表面的含义——时间跨度长。但通过我的量化系统分析,"慢"更重要的内涵是上涨名单的拉长。这不是雨露均沾的福利分配,而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就像那些濒临清盘的基金一样,市场正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这场盛宴。
二、机构思维:为什么大资金从不"慢慢来"
在量化系统里泡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体量大的资金,操作反而越急迫。他们从不会说"行情还长,慢慢来"。道理很简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落袋为安才是硬道理。
看看那些预警清盘的基金吧。国泰中证智能汽车主题ETF年内收益19.34%,看似不错,但在AI、医药等赛道面前黯然失色;国联消费精选混合27.23%的收益率,放在新消费主题基金中也是相形见绌。这些产品的问题不在于绝对收益低,而在于相对收益落后——这正是机构思维与散户思维的本质区别。
![]()
三、数据透视:揭开机构资金的伪装术
在我的量化系统中,有一组特别有意思的数据记录。某只股票在牛市里走出了一波三折的走势,前三次回调后都创出新高,唯独第四次一蹶不振。如果仅凭K线判断,很难发现其中玄机。
但当我调出反映机构资金行为的"机构库存"数据时(图中橙色柱体),真相豁然开朗:
![]()
前三次回调时,"机构库存"始终活跃;而第四次回调后的反弹阳线却不见机构踪影。这种量化信号比任何技术形态都来得直白——大资金已经悄然离场。
这让我想起那些持有期基金面临的困境。南方誉鼎一年持有期混合、工银安裕积极一年持有混合等产品设计初衷是引导长期投资,但当业绩不及预期时,投资者到期赎回的行为与散户抛售股票如出一辙。可见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趋利避害的本能并无二致。
四、行为金融学:我们为何总在错误时点做决定
观察那些濒临清盘的基金和量化系统中的个股案例,我发现一个共性:投资者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是暴跌时,而是在看似安全的缓涨阶段。
行为金融学把这称为"处置效应"——人们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标的而过久持有亏损标的。在量化系统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当股价第一次创出新高后回落时(图中①位置),绝大多数散户选择获利了结;而当股价真正见顶时(④位置),反而因为之前的几次假摔而放松警惕。
这种心理陷阱在基金投资中同样存在。宏利鑫享90天持有债券遭遇大额赎回时正值债市波动加剧期;而一些业绩尚可但不够突出的产品则陷入份额缓慢流失的困境——投资者既不甘心立即止损又对前景缺乏信心。
五、数据赋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罗盘
十年量化生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市场没有万能钥匙但有精准导航仪。就像那些最终清盘的基金一样(近一个月已有24只自然清盘),同质化产品注定被淘汰;而那些懂得利用差异化工具的人才能持续生存。
我从不相信所谓的主力动向指标或神奇公式。真正的量化价值在于还原市场本真——比如通过大数据捕捉机构交易行为的规律性特征。这些特征可能表现为特定时间段的集中买入、特定价格区间的密集成交或是特殊事件前后的异常波动。
正如当前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为优质产品腾出空间一样(数据显示行业正在加速优化资源配置),投资者的工具库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迭代。
尾声
回到文章开头那93只预警清盘的基金。它们的困境恰似当下市场的缩影——表面繁荣下暗流涌动。"慢牛"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不是雨露均沾而是优胜劣汰的选择。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改变市场规则但可以升级认知工具;无法预判每个转折但可以读懂资金语言;无法保证每次正确但可以提高胜率概率——这正是量化思维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观点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旨在分享交流投资心得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部分信息如有疏漏欢迎指正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特别提醒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本人名义开展非法证券活动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本人从未也绝不会组建任何收费群或进行个股推荐特此声明以正视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