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南雅砻河谷里,雅砻物资交流会(以下简称“雅砻物交会”)是块“金字招牌”。45年来,它跟着山南的发展一路成长,从零散集市变成了区域经贸名片,既连着各族群众的柴米油盐,也是山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
第44届雅砻物交会上人头攒动。来源 新华网
起源与雏形:河谷间的生存补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山南还没有固定市场。那会儿雅砻河谷交通不便,不少村子全靠骡马进出,农牧民要换点生活用品,只能凑到县城周边“赶集”。每年秋末冬初,收成刚结束,大家要备过冬的东西,集市就格外热闹。
当时赶集就一个目的:以物换物,补足家用。牧民驮着酥油、奶渣和皮毛来,农民带来青稞、土豆和藏毯,货郎则用马驮着盐巴、火柴这些“紧俏货”穿梭。大家没固定摊位,席地而坐就开张,吆喝声、讨价声混着牛羊叫,特别热闹。对山南人来说,赶集不只是换东西,更是听山外新鲜事的好机会。
关键转折:1981年的规范化起步
自发集市的蓬勃需求,让当地政府看到了带动民生发展的契机。1981年,山南地区正式牵头举办首届雅砻物交会,将零散的赶集活动纳入规范化管理,这成为了物交会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首届物交会明确了固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划定了交易区域,还安排了专人维护秩序、调解交易纠纷,让原本“随聚随散”的集市有了“官方身份”。
![]()
1981年,乃东县在白日街举办首届物交会。来源 乃东区商务局
这一举措迅速激发了农牧民的参与热情,首届物交会就吸引了来自山南12个县(区)以及周边日喀则、拉萨等地的数千名群众参与。交易商品也从最初的农牧产品、生活用品,扩展到了农具、建材等生产资料。此次物交会确立了“每年一届”的定期举办制度,为雅砻物交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它从“临时补给站”逐渐转变为“固定交易平台”。
![]()
第44届雅砻物交会现场交易图。来源 山南报
成长轨迹:从本地集市到跨境平台的跨越
2018年及以前雅砻物交会在乃东区昌珠镇举办,自 2019 年后搬迁至泽当街道鲁琼专业市场。45年过去,雅砻物交会从小集市长成了大平台。以前交易只有农牧产品和日用品,现在货架上摆着特色手工艺品、智能手机、品牌家电,甚至还有尼泊尔的金刚菩提、印度的香料这些跨境商品,从“够吃够用”变成了“丰富生活”。
在辐射范围上,雅砻物交会早已突破“本地交易”的局限,成为连接西藏与内地、中国与南亚的重要跨境经贸平台。来自四川、青海、甘肃等省份的商户纷至沓来,将内地的轻工产品带到山南;不仅如此,在2023年,第43届雅砻物交会,乃东区商务局开发“藏源乃东”线上商城,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生态圈,设置抢券、销券、购票、预订展位等一体化服务功能,积极引导 2105家商户及农牧民群众入驻“藏源乃东”平台,成交 45895单,成交额 2181.94万元,助推农牧民群众实现线下到线上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此外,尼泊尔、不丹等国的商人也通过边境贸易通道参与其中,让雅砻物交会成为南亚商品进入西藏的“第一站”。
![]()
第43届雅砻物交会前来参加雅砻物交会的尼泊尔商人。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当下价值:山南对外的闪亮名片
如今的雅砻物交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贸交易范畴,在商品流通、文化传承、城乡联结中发挥着多元价值。在商品流通层面,它搭建起“产地到市场”的直接通道,既帮助农牧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也让城镇居民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特色商品,成为调节区域供需的“重要纽带”;在文化传承层面,物交会期间举办的藏戏表演、传统歌舞、非遗展示等活动,让商贸交易与文化传播相互融合,使雅砻文化在交流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城乡联结层面,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商贸服务中,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
第43届雅砻物交会上带货主播在物交会现场进行线上直播。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结语
从山间集市的烟火气,到跨境平台的车水马龙,45年的变迁,藏着山南发展的故事。如今的雅砻物交会,既是大伙儿离不开的民生盛会,更是山南向外展示特色的闪亮名片。这颗雅砻河谷的经贸明珠,未来肯定会更耀眼。(稿件来源:乃东区商务局(乃东区投资促进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