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冬,拉萨河的秋仍不愿退场。
河谷两岸,南北山间,光核桃、银白杨、川西云杉,黄的、红的、绿的,上演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生命华章。
怎得秋色如许?
![]()
图为从拉萨南山公园远眺拉萨市区(资料图片)。记者 潘多 摄
2021年,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在海拔3600米至4100米、坡度0至63度、山体石砾含量高达60%至70%的高原荒山上开展营造林,是对树的考验,更是对人的挑战。
4年时间,造林110.87万亩,栽植苗木1.25亿余株,成活率超过85%……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建设者们,给出了一张亮丽的答卷。
“在西藏,我看到了一场更为恢弘的生态实践……”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东帝汶驻华大使罗瑞说,“西藏的今天,是一部写满勇气、智慧与温度的奋斗史诗。”
行走在坡岭之上,树向着天空生长,草在地上蔓延,那一棵棵、一株株,是天地精灵,更是人的意志。
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愿景在高天厚土间渐次铺展,人们或许可以从中感悟思想的伟力、奋斗的价值、人民的分量。
思想的伟力——
求解世界难题,创造绿色奇迹
拉萨市城关区慈觉林村的卓玛时常望向宝瓶山方向,喃喃轻叹道:“爸啦早年种下的树都成活了,甚至有了天然的‘树二代’……可惜他没能多看几年。”
这声轻叹,是一个家庭的遗憾,更折射出了拉萨人民对绿的渴望。
“风沙起时,尘土满街市。”冬春时节黄沙蔽日、白昼点灯的景象,深植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这里集中了全区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GDP,但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呼唤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
对绿色的追求,从未止步,但难关重重。林草局干部口中的两个故事,道尽了辛酸:
“客土上山”不可持续——为在岩石缝隙中寻找生机,不得不从数十公里外运来土壤,一亩地换土成本高达数千元,堪比“金土”。
“水贵如油”难以为继——山上无稳定水源,灌溉需通过多级泵站,从拉萨河扬程千米提水,浇灌一棵树的综合成本曾超百元。
在生态脆弱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科学方法和坚定意志,缺一不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思想旗帜。
“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擘画发展蓝图。
科学的部署、殷切的嘱托,催动了山川巨变。西藏各族儿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守护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2012年高海拔植树造林试点在拉萨南山启动,2015年“绿色围城”工程逐步开展,2018年与南山遥遥相对的北山也开始绿化行动。
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21年,西藏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启动南北山绿化工程。
工程规划期10年(2021—2030年),近期目标“五年增绿山川”,远期目标“十年绿满拉萨”,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4年后的今天,“五年增绿山川”目标已基本实现,拉萨市民不仅实现了开门见绿,更呼吸着更干净、更湿润的空气——
2020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拉萨空气质量排名第7位,此后三年连续保持第4位,2024年7月更跃升至第2位。
2024年,拉萨周边平均降水量393.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8毫米;今年上半年,拉萨周边平均降水量149.4毫米,较常年同期增加29毫米;相对湿度36.4%,较常年同期增加0.2%。
在“世界屋脊”上大规模造林,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海拔国土绿化行动,不仅展示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强大动员能力和科技水平,更以成功的实践为世界高海拔荒山造林提供了宝贵的“西藏经验”,展现出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与担当。
奋斗的价值——
不仅造出一片林,更创造了一种精神
连绵的鱼鳞坑与水平沟布满山脊,新栽的苗木在高原的阳光下顽强生长——曾经的荒山正被点点新绿覆盖。
然而,这条绿色征途的起点,却充满观望与质疑。
“在石头山上种树,能活吗?”“如此巨量投入,值得吗?”“两百多万亩,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总有起而行之者,总有攻坚克难者。他们相信奋斗的价值,明白实干的道理,用智慧和汗水,在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绿色之歌。
自治区林草局统筹区内外科技攻坚团队,因地制宜、科技赋能,为高原生态治理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西藏方案”。
随着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深入推进,引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进一步实现了水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同时避免了过度灌溉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曾经“金土”“金水”的困境,在系统性的工程措施与科技支撑下被逐一攻克。
高海拔地区种树,树种选择决定成败。
柳梧隧道片区,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格桑曲珍,正俯身仔细观察苗木长势。她专注于高原特色树种和引进树种选育与繁育22年,被同事们称为“育苗技术脊梁”。
“国家投入这么大,育苗技术保障必须跟上!”格桑曲珍带领区内外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针对不同立地条件,试验筛选出30多种耐寒耐旱的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巨柏、大果圆柏、油松、白皮松、山杏、江孜沙棘……如今这些精心选育的生命已遍布山野。
“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口干舌燥、胸闷气短是家常便饭。”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央团组部第24、25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徐君,对初上高原的经历记忆犹新。
一年援藏期满,事业刚刚开头,徐君毅然选择留下,用汗水继续浇灌这片未竟的绿色事业。他带领区内外科研团队在各造林点和苗木基地突破研发了难生根乡土树种(大果圆柏、巨柏、香柏等)扦插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南北山绿化适生树种的遴选技术、南北山绿化造林节水抗旱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体系。
高原造林,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又是一场接力赛,使命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
2020年,自治区林草局原副局长索朗旺堆退休了,但仅仅一个月后,这位干了30余年的老林草人又上岗了,担任拉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专家组组长、造林技术顾问。
365天在岗,随叫随到,他带着扩音器在种植片区现场教学,并录制教学视频发到每个作业班组,确保每个环节都科学规范。比如:挖坑多大、浇水多少、填土几何、如何施肥……
“种树是百年大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索朗旺堆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2023年,“00后”的舒岐祥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昆明,奔赴雪域高原,成为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的一名工程监理员。
“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负责的这片树木成活率高,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看到荒山一点点披上绿色的外袍,舒岐祥心中满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责任与荣耀。
不仅造出了一片林,更造出了“尊重科学、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
上千名建设者严格落实“引进苗木在本地驯化过渡半年以上再栽植”的要求,科学选用油松、白皮松、江孜沙棘等适生树种50余种,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等近自然修复模式,尊重科学,稳步推进,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逐步增强。
造林不易,管护更见真章。成活率成为最终考核目标,“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成活率至少达到85%”成为标准。循着“水利先行、以水定绿”的思路,南北山绿化工程建成机井76眼、提水泵站279处、蓄水池1679座,铺设浇灌管线400万余米,选配专职管护员6000余名,常态化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管护养护工作……柳梧隧道、加嘎—汤堆隧道、拉鲁湿地等部分立地条件较好片区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南北山绿化工程被生态环境部引用为“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并入选全国干部读本《碳达峰碳中和案例选》。
来自天南海北的林草人,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荒芜的石头山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绿色丹青。
人民的分量——
生态与增收“共进”,增绿和发展“双赢”
家住拉萨北山脚下的年轻姑娘泽仁巴西,是北山娘热沟2号造林片区的一名管护工人,在家门口找到生态岗位的工作让她格外珍惜。
“可以参与到南北山植树绿化,而且每天工作就能有200多元的收入,为家乡绿化作贡献的同时还能贴补家用。”泽仁巴西说,四年来,她每天攀爬陡坡,检查水管、修整蓄水坑、浇灌树苗清理杂草,从种树“门外汉”成长为精通管养技术的“种树能手”,对自己所负责片区中生长的每一种树都如数家珍,她负责的片区苗木成活率名列前茅。
植树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植树造林为了人民,更依靠人民。
堆龙德庆区群众次仁多杰以前靠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周边打零工为生。如今,他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植树人。
年初种下的一排排雪松、云杉……是次仁多杰心中的宝贝疙瘩。每天都要上山去看看,松松土、浇浇水……冬季来了还要做好管护。“我主要负责种树、浇水等工作。”次仁多杰说。
今年42岁的格桑卓嘎是柳梧隧道片区的负责人,她高中毕业后就进入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苗圃基地学习,通过多年来的林业知识学习和造林经验积累,她成为了造林工人的技术指导。
“我特别喜欢种树这份工作。”随着收入翻倍,格桑卓嘎肩头的责任也更大了:“种树跟养孩子一样,除了要浇水、施肥、除虫,还要用心观察长势,及时发现问题。”
南北山绿化工程是劳动密集型工程,也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德政工程。截至目前,该工程实现劳务用工970万人次,带动增收31亿余元,有效实现了生态与增收“共进”、增绿和发展“双赢”。
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希望。最令人期待的,是绿色版图扩大,持续释放的生态红利。
如今,光核桃、酸枣、沙棘、藏杏等经济林果正在育苗基地茁壮成长,林下种植藏药材试点稳步推进……
发展经济林,不怕“水土不服”?也有人质疑。
几年前,曾在北山个别沟谷试种过传统的苹果树。结果呢?
“果树成活率低,挂果晚、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一位早期参与者坦言。
这次不一样,有了科技赋能。
“AI色选仪会自动识别种子的好坏并加以区分,大幅缩短种子筛选的时间,再配合营养土的加工制作,种子成活率从30%提升到75%。”西藏藏建物生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达瓦央珍介绍说,“我们今年在38个项目片区种植优质康巴栒子、黄花木、拉萨小檗、光核桃苗木等100余万株,人工点播约3万斤掌叶大黄,目前长势良好。”
经济林,如何种出好前景?
“关键在精选项目,核心在利益联结。”拉萨市林草局负责产业配套的工作人员说,要实现生态工程经济林种植的可持续,必须统筹考虑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群众参与度。
目前,拉萨市具有林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苗圃基地共94家,育苗面积达2.1万亩。建成国有保障性苗圃21家,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到保障性苗圃建设、管理、育苗等工作,2024年以来累计向南北山造林绿化供应苗木3000万余株,累计投入劳务44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8661.9万元。
树越种越多,路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共享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同时,还能在生态建设中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南北山绿化工程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高原宜居城市图景,也必将照进现实。(来源:西藏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