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那会儿,边境上紧张了好长时间,最后在秋天真正动了武器。
瓦弄这块地方,成了冲突里一个关键点。
![]()
起初敌人越过线来攻,占了点阵地,前线一片紧绷。
中央决定在这一方向上动手反击,任命了一个人来负责把这些分散的部队整合起来,指挥反攻。
![]()
这个人就是丁盛。
丁盛一上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人和物都调到位,尤其是在高原这种地方,东西运不进来,弹药、粮食、油都不是随便能补上的。
丁盛把第54军、130师和昌都军分区这些力量凑在一起,分成作战集团。
要让几支队伍同时动起来,最怕的就是通信断了,或是补给跟不上,那样打起来就很难撑住。
丁盛一再强调,情报要先行,后勤要跟住。
侦察队要盯紧敌人的动向,空中侦察也配合着看敌人在什么地方集结,补给线在哪里能被切断。
掌握了这些,才好下手。
敌人也不是不反应。
他们在瓦弄那边也搞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炮声一响,前线就很乱。
山里打仗和在平地不一样,地形复杂,队伍一散,指挥就乱。
敌人在推进时,通信经常出问题,部队之间联络不上,补给也跟不上来。
丁盛就抓住了这一点,决定在敌人消耗的时候出击。
先用炮兵压一压,逼得对方紧张,然后趁夜色靠近阵地,破晓时分一举冲锋。
进攻是同时从几个方向打的,步兵团分头冲,炮兵在旁边压制,大家都盯着敌人的左翼突出部。
夜里贴着地形靠近,天亮时突然发起总攻,用的就是这个突然。
![]()
果然,敌方措手不及,前线阵地被迅速突破。
一旦突破口打开,侧翼部队立刻合围,把对方的退路堵住。
没有弹药、没有运输工具的部队,很快就开始崩溃,很多士兵不是被俘就是乱跑进山里去了。
收复阵地后,清查敌人的遗弃物资时,很多东西让人吃惊。
有人发现了迫击炮、无线电台,还有没开封的美式口粮。
这个发现说明了两点:一是敌人虽有外来的补给,但在实战中这些补给根本没能有效送到前线;二是运输和补给体系出了大问题,车辆少、道路差,东西运不到位,前线兵士根本靠不上这些物资。
正因为这些后勤问题,敌人在高原上打起来就比人想象的脆弱。
![]()
战斗胜了以后,瓦弄这块地方重新回到了控制之下,前线的高地也稳住了。
胜利不仅是把阵地夺回来,更重要的是打乱了敌人在东线的部署,让对方不得不在其他方向上做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里,清理和巩固工作继续进行,周边据点也逐一收复,确保战区内没有留下隐患。
丁盛在这场行动中起到了核心的组织作用。
他对兵力的整合、对补给的重视、对情报的依赖和对进攻节奏的把握,使得原本有可能陷入持久消耗的局面变成了短时间内的胜利。
前线士兵发现敌军留下的那些物资,也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在高原这种地方,后勤能成败得失。
这场战斗把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摆到台面上:在复杂地形里,通信和补给是最关键的;夜间接近和炮兵支援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战局;情报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进攻能不能一击见效。
![]()
瓦弄的这次战术转变,既有组织上的优势,也靠得上对细节的把控。
战场上那点遗弃物资,更是给日后的战略分析提供了直接证据,说明了敌方在现实作战条件下的脆弱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