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晚间,消费电子领域的“出海优等生”安克创新(Anker Innovations)披露了一项重大资本动向: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寻求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公告称,此举旨在“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却发生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背景之下——公司正面临着营利双增下的现金流重压,以及2025年以来愈演愈烈、累计召回超238万台产品的全球质量控制危机。
安克创新正试图开启“A+H”双资本通道,但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个在2020年8月才登陆深交所的品牌,是急于全球扩张,还是急需缓解迫在眉睫的财务与信任压力?
风光背后的财务“悖论”
从传统业绩指标看,安克创新依旧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
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19亿元,同比增长27.79%;实现归母净利润19.33亿元,同比增长31.34%。
![]()
然而,亮眼的增长数据下暗流涌动。拆分单季来看,第三季度营收增速(19.88%)已是2023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5.21亿元,同比小幅下降2.92%,显示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疲态。
最大的警钟来自于现金流。数据显示,公司经营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6.51亿元,急转为今年的净流出8.65亿元,降幅高达152.38%。
![]()
“增利不增收”的背后,主要原因是安克创新为应对销售旺季和关税问题,公司大幅备货,导致存货余额较年初大增90.11%,占用了巨额资金。另外,支付给职工的现金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
此外,分析普遍认为,年内接连不断的产品召回事件,也带来了高昂的“善后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此次赴港上市,是否与缓解现金流承压有关,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失控的品控与“召回”风暴
如果说现金流是内部压力,那么席卷全球的质量危机,则是安克创新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外部挑战。
2025年以来,因电池电芯生产缺陷导致的火灾隐患,安克创新已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三次大规模召回,涉及产品总数惊人。
6月:在中国市场召回71.29万台、在美国召回115.8万台存在“自燃风险”的充电宝。
![]()
9月: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公告,因存在火灾和烧伤风险,安克创新在美召回约48.1万个充电宝。据悉,该产品已引发33起火灾爆炸报告,导致4人轻伤,1人财产严重损失。
10月:安克创新日本分公司宣布,因旗下产品引发41起火灾事故,召回约41万台移动电源和10万台内置锂电池蓝牙音箱。
据统计,2025年以来,安克创新全球召回产品总数已超238万台,预计产生的直接成本在4.32亿元至5.57亿元之间。这不仅是巨额的财务损失,更是对品牌信誉的沉重打击。
轻资产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
安克创新为何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品控局面?答案指向了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轻资产”的运营模式。
数据显示,安克创新境外收入占比超过96%。今年前三季度,其境外营收高达203.22亿元。这种高度依赖性,意味着海外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安全召回)都可能对公司造成致命打击。
同时,公司采用“轻资产+高研发”模式。一方面,研发投入巨大,2025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已达19.46亿元(2022年全年为9.7亿元),研发费用率提升至9.26%。另一方面,生产环节高度依赖代工厂,这极大地增加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控的难度。
近期的召回事件,正是这种模式弊端的集中爆发:
2025年6月的国内召回事件,是因供应商在部分批次电芯生产中,未经批准变更了原材料,而公司的品控体系未能及时发现。
7月(应为素材中的10月,但日本召回事件原因在素材中描述为7月)的日本召回事件,则是因为电芯供应商使用了不当材料。
对安克创新而言,赴港上市的“全球化故事”虽好,当务之急却是重建其“品控防火墙”。如果不能解决供应链的根本隐患,缓解现金流的压力,那么无论是A股还是H股,投资者都很难对其投出长期的信任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