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国工厂起死回生的美国电车巨头特斯拉,在美工厂正掀起一场供应链“去中国化”的风暴。
2025年11月15日,一则消息让全球汽车供应链震动:特斯拉美国本土工厂要求供应商全面排除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目标两年内完成供应链大换血。
要知道就在一周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刚下线第500万个电池包,这个2019年才投产的工厂,如今每年能造300万辆车,一半以上卖到全球各地,95%的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
![]()
一边是中国供应链撑起来的全球半壁江山,一边是美国工厂急着切割的激进操作,特斯拉这波到底是卸磨杀驴还是自断其臂?
先说说特斯拉和中国供应链的关系,那可不是简单的"合作",简直是互相成就的生死之交。
2018年特斯拉刚进中国时,不少人还担心这个美国车企能不能适应本土市场,结果上海超级工厂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速度神话。
为什么能这么快?靠的就是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从电池包到电驱系统,从整车组装到出口物流,上海工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2024年更是下线了全球第1000万个电驱系统,这些核心部件不仅性能强,成本还比国际同行低15%-20%。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去年11月就说过,他们把供应商付款周期缩到了90天左右,就是为了和中国伙伴同生共赢——这话当时听着诚恳,现在再看,美国工厂的"去中国化"指令简直像打自己的脸。
特斯拉之所以敢这么激进,表面看有两个理由:一是怕未来关税上涨,想保住美国本土补贴;
二是学苹果搞地缘"去风险化",把供应链往东南亚、印度挪。可这两条理由仔细琢磨都站不住脚。
先说关税和补贴,虽然特朗普政府说要和中国关税休战一年,但谁都知道他出尔反尔的作风,特斯拉想提前布局也能理解。
但问题是,美国本土供应链根本接不上趟。中国供应商造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比美国产的高10%,耐寒性还强,关键是价格便宜。
有供应商透露,现在找墨西哥或美国本土企业替代,成本至少涨25%,而且良品率要从99%掉到85%以下,这意味着每造100个零件就要扔15个,长期下来利润只会更少,哪是保利润,分明是赔本赚吆喝。
再说说所谓的"去风险化"布局,特斯拉想学苹果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可新能源汽车和手机不一样,供应链的复杂度差着量级。
苹果转产还能靠富士康在印度建工厂,但汽车需要的电池、电驱、电控系统,东南亚现在根本造不好。
就拿电池来说,中国企业占了全球70%的产能,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在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的技术积累,不是东南亚工厂三五年能追上的。
去年5月孚能科技倒是和印度公司签了合作协议,要在东南亚搞动力电池,但直到现在产能还没爬坡起来,连当地电摩市场都供不上,更别说满足特斯拉美国工厂的需求了。
东南亚那6.5亿人口的市场看着诱人,但2023年汽车总销量才337万辆,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既没足够的产能基础,也没成熟的技术工人,特斯拉往那转,纯属跳进另一个坑。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美国工厂要"去中国化",可中国市场对它来说越来越重要。
2024年上海工厂交付了91.6万辆车,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还多,2025年一季度焕新Model Y刚上市就刷新了亚太市场单日订单纪录,靠的就是中国供应链快速完成产线切换。
现在倒好,美国工厂要禁用中国零件,中国消费者会怎么想?当初买特斯拉看中的就是它的全球化品质,要是知道美国车故意不用中国的优质零件,反而用成本高、质量次的替代品,谁还愿意买单?
而且中国供应链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上海工厂那些供应商,不少都跟着特斯拉成长为全球级企业,比如给特斯拉做电驱的宁波拓普,现在已经进入宝马、大众的供应链。特斯拉要切割,这些企业有的是其他客户,最后吃亏的还是特斯拉自己。
看看其他美国车企的反应,就能知道特斯拉有多冒进。通用和Stellantis虽然也说要减少中国零件,但只是"尽量剔除",没像特斯拉这样搞"全面排除"
为什么?因为他们算得清账。通用汽车在中国有庞大的市场,要是供应链搞极端化,不仅成本上去了,还可能失去中国消费者的信任。 Stellantis更是刚和比亚迪合作建厂,深知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这些车企都明白,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在效率、成本、风险之间找平衡。特斯拉倒好,直接把中国供应链这个"金饭碗"扔了,非要去捡东南亚那个"泥饭碗",这不是自断其臂是什么?
其实特斯拉心里也清楚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不然不会一边在美国搞"去中国化",一边在上海疯狂扩产。
但这种"两面下注"的打法根本行不通,供应链讲究的是协同效应,美国工厂非要用本土化零件,意味着要重新开发模具、调整产线、培训工人,光是这些前期投入就得上百亿。
而且中国供应商在美国的子公司也被纳入"排除范围",比如宁德时代在肯塔基州的工厂,明明是美国本土生产,就因为母公司在中国,也被特斯拉划进红线。
这种连"血统"都要查的极端做法,只会让供应商寒心,最后没人愿意为特斯拉的激进战略买单。
说到底,特斯拉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短视。它只看到了眼前的关税风险和补贴诱惑,却忘了中国供应链给它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当年特斯拉能从濒临破产走到全球电动车龙头,靠的就是中国市场的销量和中国供应链的效率;现在翅膀硬了就想切割,殊不知离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美国工厂的产能和利润都会大打折扣。
那些跟着特斯拉"去中国化"的供应商,要么面临成本暴涨,要么就得放弃中国这个大市场,最后整个供应链都会陷入混乱。
全球汽车产业现在都在盯着特斯拉,要是它这波"去中国化"真能成功,其他车企可能会跟着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更像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冒险。
中国供应链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它不仅有成本和技术优势,还有庞大的市场做后盾。特斯拉要是真把中国供应链这个"臂膀"砍了,最后只会发现自己成了断臂的"独臂侠",在全球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搞脱钩断链从来不是什么高明的招数,而是最愚蠢的自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