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老家,为什么从
两川、三川到了四川?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再谈论交子
早已不局限于
“世界上最早官方发行的纸币”
而是要讲它的创新性
讲交子诞生在天府文化沃土的
独特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翻开历史的典籍
我们发现
交子诞生于北宋天圣元年(1024年)
2025年是官交子诞生的1001年
而“四川”一称的出现源头
也是在公元1001年
宋“潮”!大宋有多“现代化”?
在宋史研究者吴钩看来,宋代是极具现代性的朝代,他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中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工业化、契约化、法治化等方面,将宋朝的现代性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并在序言中提出,宋是“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无独有偶,著名的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也认为,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
具有近现代特征的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很“潮”的一面: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旅游地图”“家政服务”“天气预报”“福利体系”“商业中介”“商业信用”“公园”“新闻”“小报”“外卖”“消防”“环卫”等,在宋朝已经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发展中。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家脚店,一名伙记正在送“外卖”。
宋代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东京城内,在当时“扬一益二”的扬州、益州等“一线地区”也有显露。而以益州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四川”,其名自宋诞生,也许亦可见其前瞻性与现代性。
唐代出现“两川”、“三川”
唐代的区划,为“四川”之名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唐代初期,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类似于现代的省级行政区的规模,但普遍比现在的省大一些。
剑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
“唐十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划,没有行政职能,主要作为中央派官员巡视的监察区。安史之乱后,“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行政、财政职能的复合体。
今天四川地域所在的剑南道,也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分为剑南西川道与剑南东川道。虽然早期并未完全形成明确的道级划分,但民间习惯把这两道称为“两川”。
剑南西川道
核心区域在今天四川的中西部地区,以成都作为治所,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当时的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剑南东川道
长期领有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合十二州,约是四川盆地的中部区域。
![]()
剑南道示意图 图源:北斗维斟
唐大历二年(767年),正式将剑南道划分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各设节度使管辖。至此,西南地区三分为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形成“剑南三川”的格局。
![]()
“剑南三川”示意图 图源:北斗维斟
彼时的“三川”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既是唐朝重要的赋税来源地,也是军事要地。唐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新政期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请求总领“三川”,足见其军事战略地位与经济价值。
道路,有“道”自然就有“路”
唐代的 “道” 和宋代的 “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
对行政区划名称的使用
四川之名,也由此演变而来
四川,正式出“道”!
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革除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改“道”为“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至宋徽宗时,全国已设二十四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区划。
而“四川” 之名的诞生历经了“四步路”:
1
宋乾德三年(965年),在唐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治所在益州(成都)。
2
宋开宝六年(973年)又在唐山南东、西两道之地置“峡路”(又称峡西路)。
3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并西川路、峡路为“川峡路”,治所在益州。
4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将川峡路重新分设为益州路(治今成都)、利州路(治今广元)、梓州路(治今三台)、夔州路(治今重庆奉节)四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这四路的划分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充分考虑地理、经济与文化等因素,使得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益州路以成都为中心,是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梓州路农业、手工业发达;利州路扼守交通要道,军事地位显著;夔州路覆盖四川东部的山区和长江沿线地区,是交通贸易要道。
四路共同构成了四川地区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
![]()
北宋川峡四路政区示意图
四路合一,千载传承
《千年交子与中国货币金融》记载:“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四川’一词开始在北宋朝廷的诏书里出现,成为‘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简称的开始。”
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在《“四川”得名文化解读》中解读,根据元代脱脱在《宋史》中的记载,北宋末年政和元年(1111年)五月的诏书中正式使用“四川”一词。诏书内容中有“诏四川羡馀钱物归左藏库”。这便是“四川”作为经济管理行政区划简称的开始。至北宋中后期,“四川”作为正式地名登上历史舞台,从此成为这片土地的千年代号。
此后,宋代设立了“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由中央派遣至川峡四路,这些官员均将这一区域简称为“四川”,充分显示了宋朝对治理四川地区的高度重视。
在当时,川峡四路有很多政策与部署有别于其他路。如“乡试”(即省试),川峡四路是专门合并在一起的。再如“铁钱”的应用区域,也集中在这四路,这也是后来“交子”在四川诞生的背景。
![]()
李公麟《蜀川胜概图》描绘了宋代川峡四路的著名山岳、河流、城池风貌。上图为《蜀川胜概图》局部益州部分
《方舆胜览》记载:“本路安抚、转运、四川提举茶马置司”“以成都而得行四川民事,自张焘始。”这是川峡四路民事(包括安抚、漕粮转运、茶马贸易等)统一管理的最早记载。统一管理的官名几经更改,后来统称为“四川总领”,总领四川经济事务。
由此可见,“四川”一名是因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出现的。
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朝廷在宋代川峡四路基础上设立“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这是“四川省”建省之始,省治定于成都路成都县,“四川”之名沿用了下来。明清时期,四川行省范围逐步稳定,川峡四路大致区域成为四川的核心区域。
近现代以来,四川行政区划经历数次调整:
1939年,四川省被划分为四川、西康两省;
1950年,四川省撤销,分设川东行署、川西行署、川南行署、川北行署4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署区,合并设立四川省;
1955年,西康省正式并入四川省;
1997年,四川再次分设为四川省与重庆市;
2025年,四川省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
行政区划范围虽有调整,但核心称谓始终延续,“四川”一名,沿用至今,已传承了千载。
“四川”之名的出现与交子的诞生恰处在同一历史坐标上,共同镌刻下北宋蜀地的经济智慧与活力,构成了蜀地文明的鲜明印记。
来源:方志金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