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烧而生”的小米,这次真的“发烧”了!雷军的“真诚”人设翻车,小米的信任基石正在雪崩。曾经封神的雷军式营销,为啥就变成了“定时炸弹”?
提到小米的营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会玩”,但如今再回头看,不少操作早已埋下隐患。
最出圈的当属小米的“小字文学”,堪称营销界的“文字游戏天花板”。还记得发布会上雷军ppt上“逆光之王”这四个大字吗?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右下角竟然藏着一行需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产品设计目标”。啥意思呢?所谓的“逆光之王”我们根本没做到,那只是我们未来的理想状态。
同样离谱的还有小米汽车的宣传,比如小米汽车宣传1.98秒破百,看似碾压同级,但小字注明“不含起步时间”。要知道,行业公认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本就是从静止到100km/h的完整时长,小米这番操作估计让不少内行人都开了眼。
![]()
汽车续航上的“文字陷阱”更是让不少人大开眼界,就拿YU7标准版来说,当初宣传的是跑1300公里只充1次电。乍一听,不少人以为小米已经碾压了所有同行。结果呢,是让你充满电跑完650公里,然后再充一次电跑650公里。你看,这就是人家的语言艺术。
但当消费者发现,所谓的“黑科技”只是文字游戏,所谓的“行业第一”是偷换概念,信任的裂痕只会越来越大。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同样的营销套路,为什么以前能让小米被众人追捧,现在却引发全网反噬?核心就在于“时代变了,赛道变了,用户也变了”。
早期小米的成功,离不开雷军式营销与时代需求的精准契合。
![]()
小米刚成立的时候,国内手机市场基本都是价格高、配置低的外资品牌,消费者急需一款“性价比之王”。这个时候雷军直接用旗舰配置和腰斩价格击穿行业防线,再加上一句“我们不会做广告,只是把产品做好”,瞬间击中了无数年轻人的痛点。那时候的小米,营销话术虽有夸张成分,但产品确实做到了“物超所值”。
更重要的是,早期小米主打手机等快消电子产品,迭代周期短,即使宣传与实际有小幅落差,也能随着下一款产品的更新迭代而稀释。
但汽车不是手机,它是高客单价、长生命周期、强安全属性的产品。消费者买手机可能看参数、看性价比,但买汽车首先看安全、看质量、看口碑。雷军式营销的核心是“放大预期”,但汽车行业容不得“文字游戏”。当营销话术与安全隐患、品控问题叠加,消费者的容忍度瞬间自然随之下降。
那么,小米的营销为何会“成也雷军,败也雷军”?答案很简单:因为品牌命运与创始人个人IP上过度绑定的模式,本身就隐藏着巨大风险。
![]()
对于初期的小米来说,雷军的确是最好的“代言人”。他出身程序员,自带“技术宅”“老实人”标签,说话接地气,擅长用“朋友式”沟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还有各种爆款金句也让他收获了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最终转化为小米的核心用户。小米的“创始人IP+参数神话+粉丝经济”三位一体模式,在手机赛道取得了巨大成功,雷军的个人魅力成了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甚至有网友说“买小米,就是信雷军”。
但这种模式的致命缺陷的是:品牌高度依赖个人,一旦个人人设崩塌,整个品牌都会受到重创。雷军的人设,本质是一种“完美人设”,消费者相信他“真诚、靠谱、不忽悠”,但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更没有绝对完美的企业家。当雷军为了营销不断夸大宣传,甚至玩起“文字游戏”,这种“完美人设”就成了易碎品。更糟糕的是,面对SU7事故、车主维权等负面事件,他们竟然选择了沉默回避,与曾经“真诚沟通”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对比巴菲特投资苹果的逻辑,更能看出小米模式的隐患。直到乔布斯去世五年后,他才决定大举投资苹果,很多人不解:乔布斯个人魅力那么大,为什么他在世的时候苹果反而没有吸引到巴菲特呢?巴菲特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投资的是一家企业”。在他看来,苹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某个人,而在于三大不可复制的优势:一是深度融入用户生活的产品生态,二是极高的用户忠诚度,消费者愿意为苹果产品支付溢价,即便有更便宜的选择也不为所动;三是稳定的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从不用夸张营销,却能靠体验赢得市场。
![]()
小米的困局,雷军的人设崩塌,这场危机背后,藏着值得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深思的启示:依附于个人魅力的夸大式营销,永远走不长远。
企业的长久之道,永远是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尤其是汽车这种与生命安全高度绑定的产品,任何营销话术都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
丰田和三星的案例早已证明,伟大的企业都是在危机中靠产品和真诚重生。2009年丰田“踏板门”事件后,董事会自罚年薪,重塑质量监控体系;2016年三星Note7电池起火,两次全球召回并停产,公开完整时间线和损失测算,用170亿美元学费赢回消费者的信任。他们把危机视为校准价值观的契机,而非公关博弈的战场。对于小米来说,想要走出困局,不能只靠雷军的鸡汤演讲,更要直面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在芯片研发、品控升级上,用实实在在的产品体验赢回信任。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这场危机都是一面镜子:营销是术,产品是道;人设是表,真诚是里。消费者可以为营销买单一次,但绝不会为虚假的人设和有缺陷的产品买单一辈子。小米的困局,是“造神时代”的落幕,也是“产品为王”时代的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